集云山横亘东西为横山
大千岭上文化遗留众多
■记者 林晓
瑞安古道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让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多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集云山,有人称之为“瑞安城市后花园”。避开人群,远离尘霾,置身于秀美的集云山水库,郁郁葱葱的树林,斑驳陆离的青石,杂草丛生的泥路,刻满沧桑的几条古道就在你脚下。
本期《探访瑞安古道》,我们走进集云山的大千岭古道,看一看这条离市区最近的古道,感受一下近在身边的古老故事。
从横山、小横山讲起
在瑞安讲起横山和小横山,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横山”以前是个乡,称横山乡,现为锦湖街道。那么,“横山”是不是一座山呢?这个名字与今天要讲的集云山和大千岭古道有什么关系呢?
集云山对于瑞安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近日,连日阴雨。我们从市区进入集云山,在昨夜细雨润湿了的石头山岭中,体会蜿蜒于青山间的悠长古意。
集云山古名安固山,东西横卧于瑞安市区北部,为市区北面的屏障,古称“邑之冠”。清乾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的“集云山”词条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在邑城正北,本县主山也。其巅,境趣平远,为一邑冠。”
之前,横山乡尚未撤乡时,集云山还在其乡境之内。其南部山脉从西至东长约4公里,横倚县城之北,俗称横山。
与我们同行的锦湖街道龙星村党支部书记许道建介绍,旧时,瑞安人见集云山横贯东西,其山脉绵长,都叫横山。小横山所在地即如今的西门小横山隧道一带,是横山上“多”出来的一小段。
市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徐育森与我们一起来到集云山之颠,站在山顶往南方一看,飞云江蜿蜒弯曲向西流去。徐育森说,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在集云山南麓的鲁岙,也就是如今的西岙一带,始置县治。晋太宁元年(323),县治迁往邵公屿。其后1750多年来,横山一直为县城士绅、居民、学子郊游之处。
“从历史变迁来看,横山一带的辖地开拓较早,村民聚居建村,是比山下平原村落更早的。以前,横山乡的得名,也是从山名而来。”许道建说。
起始点在“江边、山脚”
站在集云山之巅,眼下见到的较近村落是锦湖街道曹岙村、芦浦村、林岙村等村落。与我们同行的还有龙星村村民范德洪、董水林。他们指着山下的建筑物一一介绍,一并说起大千岭古道起始点边上的几个村落。
曹岙村为大千岭古道正式起始处。据《曹氏族谱》载,南宋时,曹姓始居于灯台厂山岙边,以姓名村。曾出土东晋穆帝升平三年(359)鲁氏墓砖和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曹嗣墓砖。
“曹岙村的北面有灯台厂,因山形与灯台相似,曹姓人搭厂(草舍)于此垦殖而得名。”徐育森说。
与大千岭古道相近的还有林岙村。因为地处集云山西部山岙,又以林姓始居,所以以姓名村。林岙村东的朱宅山曾出土东晋顺帝永和十一年(351)和东晋废帝太和二年(367)陈氏墓砖。附近和尚山、白坟庵、东坛山等三地均曾出土南北朝古砖。
如果说,曹岙、灯台厂、林岙是古道“山脚”村落标志的话。那么,在古道边,还有沿飞云江的“江边”村落。
芦浦村地处飞云江沿岸边,因盛长芦苇得名。村民多张姓。据载,其祖于南宋时从福建迁来。狮子山路侧废冢曾出土东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及二年(344)墓砖和南朝梁天正元年(552)曹存基砖坟。
江边宅村也在飞云江畔。村里的《何氏宗谱》记载,清代,何姓从永嘉方岙迁此始居时,取名江边宅。
“你看有意思不?古道所在江边、山脚,可谓靠山靠水,吃穿不愁,尽得山水美意呢!”徐育森说。
翻山越岭用竹筒“打酱油”
明嘉靖以前,锦湖街道属清泉乡称集云里,清乾隆以前属清泉乡十二都五图,称前翰庄和大峃(大镬)庄。民国20年(1931)始称横山乡。新中国成立后,曾归属塘下区、莘塍区、城郊乡及城关镇。
大千岭古道就在集云山,是锦湖街道至塘下的一条古道,这是一条捷径。“不管从塘下出发,还是从锦湖街道出发,都可以至瑞安城北下山,连贯东西。”徐育森说。
“我小时候还见过锦湖街道曹岙村村民提着竹筒去塘下打酱油呢。”徐育森忆起儿时情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瑞安城后,锦湖街道一带的村民生计问题受到影响,连盐和酱油等调料都没有。“没有办法进城,只好去塘下买。”
徐育森介绍,日军从温州南下进攻瑞安城,就走了大千岭的一段路。
1942年上半年,日本侵略军野心勃勃地向南太平洋发起进攻,在华日军急于打通华东、华南通道。侵入浙江的日军攻占衢州机场后,于当年6月南下青田,7月初分别派飞机对温瑞两城进行侦察、轰炸。7月13日,占领温州的日军,一支500多人的部队,携大炮、机枪在飞机掩护下南侵至丽岙、沈岙,不再南下却突然于中午折向西面,从新居翻山岭到沙塘底,然后一部分进至愚溪、河埭桥,一部分经西岙占横山,一部分占礁石;炮兵则在万松山向瑞城发炮,从飞云江口入侵的日兵舰也炮轰南北岸码道,当天下午瑞城陷落。
“龙潭观瀑”瀑没了,潭浅了
大千岭古道历史十分悠久,古道最著名的文化遗留要算唐代的寺院护国寺及相关的“集云八景”记载了。
据了解,古道一带有大山、龙潭山、烂头山、五架山、金山尖、三都岭、猪头岩、黄岩炮等山峰山冈。旧时,依古道行走在集云山中,还有“龙潭观瀑、云碓舂声、马岙停车、米刻古石、寂寺晚钟、朱溪印月、锦湖咏风、陶峰夕照”等8处风景。
龙潭在集云山东谷,有底外两潭;外潭瀑高8.9米,宽6.7米,潭水顺峡谷下泻,带动沿(愚)溪10多座水碓舂米磨粉;雨日雾重,互不相见,唯舂声相闻。
“我们龙星村以前称为后岗底,更早称龙潭。集云八景中的龙潭观瀑就是指我们村里的风景。”在范德洪、董水林带领下,我们来到昔日龙潭的地方。
村民所谓的后岗底,位于集云山北面的最后一座的龙潭山的南麓,故名后岗底,后因方言谐变,曾称瓯江底。据民国四年《瑞安知事理司》碑文记载有后岗底地名。后岗底是个片村,包括七份、老厂、灯笼底、戏台凹等4个小村落。
“这就是龙潭。”范德洪、董水林说,可现在水少了,潭也不见了,很是可惜。据了解,1949年这里属塘下区横山乡,称龙潭村;1956年称龙星农业高级社;1961年称龙星大队;1984年置龙星村。
山顶遗留唐代佛教文化
护国寺又称圣堂,在集云山上的名气很响。清嘉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寺观》记载,在集云山顶有一座唐代的寺院护国寺。“唐会昌间古刹,又名圣堂。明宣德间重建,天顺二年赐额。嘉靖三十年寇毁,复建。”
相传,唐代护国寺有藤萝尊者,又名无斁,少年时,投入北门外本寂寺出家,唐武宗下令灭佛,全国僧尼皆遭其难。尊者避住在人烟稀少集云山顶护国寺避难隐居,精进勇猛,入定时间达10余年,不食人间烟火,身体周围藤萝绕身,自号藤萝尊者。
“出定后,能知人间过去未来,当时人民称他是圣僧和尚,说护国寺是圣僧堂,又称圣堂。”徐育森说,这就是圣堂后村、圣堂前村村名得名的来历。
[大千岭古道简介]
大千岭古道始于锦湖街道曹岙村,向东翻越大山、烂头山之间的山脊,经集云山后岗底(龙星村)到塘下镇凤山银岙村。全长约5公里,古道宽约1.5米。
古道沿路,还有古拱桥、石岭古道、三港庙、龙星茶厂烟囱及遗址等历史文化遗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