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微信群 成立俱乐部
我市文化礼堂积极探索运行新模式
■记者 林长凯 通讯员 郭金雷
“川南文化礼堂开馆后,我们一有空就到这里来看书、读报,和老伙伴们聊天,日子过得更加充实了。”昨天,汀田街道汀二村今年68岁的林大爷对记者说,文化礼堂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2014年以来,我市新建的46家文化礼堂坚持边建边用,努力在建管并举上下功夫,通过创建文化礼堂微信群等方式,积极求新求变。
俱乐部牵线搭桥社会效益好
林大爷告诉记者,自从川南文化礼堂建成后,每当举行活动,周边村庄的村民都会赶过来参加,在文化礼堂里听鼓词、看戏曲、拉家常,气氛非常好。
川南文化礼堂由汀前林氏宗祠改建而成,总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礼堂面积800平方米,各种功能齐全,2014年6月24日开馆。开馆之后,如何让文化礼堂发挥作用成了汀田街道和文化礼堂建管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创造性的把“俱乐部”这种民间非营利性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文化礼堂管理模式中,成立了川南文化礼堂俱乐部。这一新型文化礼堂管理模式,改变了当前文化礼堂建设主要由姓族宗祠、文化宫改建,以政府和村委会作为文化礼堂建设主体,后续维护和管理主要依托文化礼堂本身的传统格局。
经过近半年的实际运行,川南文化礼堂俱乐部通过统筹安排,相继举办了包粽子比赛、最美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文化走亲文艺汇演、“中国梦”理论政策宣讲、“五水共治”知识讲座等20多场文化活动,参与总人数近5000人,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
川南文化礼堂作为我市首家采用“俱乐部”模式运行的文化礼堂,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准备近期开馆的大典下文化礼堂负责人余建勋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效仿这一模式来管理文化礼堂。
微信群及时交流文化礼堂信息
除了积极探索文化礼堂运行新模式外,我市还积极搭建文化礼堂之间的交流平台。2014年上半年,我市创建了一个名为“说理论道”的文化礼堂微信群,及时发布信息,传递各文化礼堂活动开展情况等,加强交流互动。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各地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都各有创新,发到微信群,大家可以互相借鉴,而且现在大家都有微信,沟通起来也非常方便。
该微信群创建后,进一步拉近了青年对文化礼堂的理解,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文化礼堂多数由姓氏祠堂、文化宫改建过来,一些青年对它的作用不是很了解,加入微信群后,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文化礼堂活动的开展情况,也可以及时关注家乡的发展等信息。
前不久,全国硬笔书法作品巡回展在莘塍街道董田文化礼堂举行。展览前几天,董田文化礼堂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有关展览的消息,引起了其他文化礼堂的关注。展览当天,其他镇街的书法爱好者赶到董田参观、交流,其中很多就是青年人。
据悉,下步我市文化礼堂将进一步探索更多新型运行模式,推出更多适合村民的活动,使之真正成为群众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