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岩山古道有“神仙气”探幽亭阁游人如织
白岩山古道远眺
白岩山古道和路亭

    白岩山古道有“神仙气”探幽亭阁游人如织

    ■记者 林晓

    白岩山古道探幽亭阁多,这是我们寻访过的“路亭”最多的一条古道。从海拔200米至500米处,一路走来,古道边有路亭近20座。是什么原因使这条古道香火不断,路亭众多呢?

    这一期的《探访瑞安古道》,让我们走进白岩山古道,看一看这里独特的“路亭”风景,听一听深藏于瑞安民间的杨府爷传说。

    进入深冬,天气晴朗。前日,我们从市区驱车来到陶山新殿后村。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瑞安大部分古道旁,都有公路“相伴”,但白岩山古道依旧依照千年来的习俗,走石板路上山的。这条上山古道长约三四公里,沿路既可以“亲山”,也可以“望水”。

    我们踏着一块块青石板拾阶而上,穿梭于丛林修竹之中,遁寻着幽深古道而探索着。所谓的“亲山”,是山上的树木参差,奇石众多。它们与路边的路亭相映,可在岚烟缥缈中体会着自己的心灵,似乎有一种感应。

    “望水”,对于瑞安人来说就更好理解了。近20座路亭星罗棋布分布于白岩山古道两侧。坐在古道边休息,听着阵阵松涛、钟鼓磬鸣之声,再向南方一看,即是弯弯的飞云江了。

    据《瑞安市地名志》卷三《地理实体·海域·山(峰、谷、岭、岗、屿)》中记载,白岩山位于市区西北19.1公里,福泉林场西南,跨陶峰镇(现陶山镇)界,海拔689.2米。《瑞安县志》载,以其山岩石色白如玉,故名。有名胜曰白岩洞,当地人传为杨仙翁所居之洞,先贤吴江咏白岩洞诗有:“不识仙翁何处去,空留白石镇青山”之句。昔时悬崖峻壁,深邃幽寂,林木蔚秀,宛如仙境。

    “杨仙翁”并不陌生

    新殿后村坐落于白岩山入口处。从新殿后村上山时,一路上就有村民向我们推荐当地土特产,又提醒道:“这两日,去杨府庙的人多兮多,山路上注意安全哎!”

    志书上所载的“杨仙翁”与村民所说的“杨府爷”,对瑞安人来说,并不陌生。依现在所见,杨府爷有可能指杨老令公、杨六郎、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抑或其他神仙。但在瑞安,杨府爷就是指杨精义(一说为杨精义及其儿子),他的故里在碧山渡头村,古称“安固县廿八都苌芬西村”。之后,杨府爷来到白岩山白岩洞,在这里居住修炼。

    其实,很多事情对于村民来说,并不重要。在他们看来,只要神灵庇佑一地平安,就足够了。

    在瑞安,到处都有杨府爷“显灵”的说法。比方说,有人于海上遇险,幸亏杨府爷显灵,化险为夷,这是平日虔诚供奉的结果;有人以烂稻草鞭打杨府爷,出门后,被雷电击成痴傻,这是亵渎神灵的报应。没人知道故事真假,但所有人都乐意传播类似经验。

    我们暂且抛开迷信思想与传统糟粕,不去论述所谓神仙指引下生活的“好或不好”。但这可以显示,在老百姓内心深处,其实掩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善良和虔诚,也许正是“幸福在哪里”的来源。作为“幸福在哪里”的“指引者”,这位杨府爷到底是怎样一位神仙?他的庙宇到底在哪里呢?

    “杨府爷”是以杨精义为首的群体

    依白岩山古道一路行来,我们来到白岩山高处。据随身携带的海拔表显示,这里海拔有490米。一处门台上写着4个字“白岩胜境”,两边嵌有石刻的对联,上联是“瑞石嶙峋白岩独峙神仙境”,下联“祥云庇护洞府深藏佛国香”,后有巨石摩崖石刻“白岩山杨府圣庙”。

    曾任陶山小学校长的娄先生说,白岩山杨府圣庙是杨精义儿子杨国刚的修炼之所。此地山高坡陡,但至今香火不绝。

    在外地人眼中,并没有区分杨精义或杨国刚,都统称为杨府爷、杨老爷或杨府上圣,其神庙也统称为“杨府殿”或“杨府庙”。

    据传,杨精义有10个儿子,个个尊敬父亲,崇尚佛道。历来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说法。这样,各地传说的杨府爷,实质上就形成一个以杨精义为首的群体。因此,各地纪念杨府爷诞辰和升仙的日子也不一样。

    白岩山古道为“杨国刚”开凿

    据介绍,杨国刚出生时,其父杨精义在梦中见一巨羊奔到他家府门,刚进门时,即听得“哇”的一声,第七子落地。

    相传,巨羊乃天上某某星君,杨国刚系某某星君下凡投胎而生。杨家一门显耀,袍笏满堂。唐贞观甲辰年五月廿四辰时,杨精义出生,26岁时中二甲进士,累官至都督大元帅,三子亦中二甲进士,官晋洋湖都督。第四、八、九子均封大元帅。唯独七子杨国刚,不慕功名利禄,认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应是清静无为,没有纷争。

    为了寻找一处修炼场所,杨国刚寻觅许多山脉。披荆斩棘,寻找荒凉野洞,他独独选中白岩山的白岩洞。

    在此间,日伴闲云,夜守孤灯,清磬木鱼,潜心修炼,参悟老庄,通道成仙,迹著灵洞,后招收兄弟十人为十洞尊王。

    当地人向我们介绍,“白岩山古道为杨国刚所开凿,是他第一个造了这条路。”

    华侨回乡“修亭筑路”

    时至宋朝,杨府爷已成仙得道,法力无边,神通广大。那时,正值将军杨文广收南蛮十八洞。

    据传,杨文广勇猛异常,势如破竹,一心要进入白岩山,收归白岩洞。

    他来到白岩山古道,一路上与杨国刚斗法,斗了几回合,杨国刚退归白岩洞。杨文广也追到白岩山洞口,猛闯进去,回首只见一苎布围裙遮蔽住洞口,入洞但不见其人,只听其音:“鹭鸶不食鹭鸶肉,杨家不杀杨家人”,此声似老妇女之语,委婉动听和蔼可亲。

    据施世琥介绍,杨文广退到古道上,坐在一块石头上思考,认为当时是自己的长辈在讲话,结果决定不收白岩洞,也不跟杨府爷比高低,理应尊长而回归。

    当地人认为,杨文广坐过的石头都有“神仙气”,所以要修建路亭,让后人也能坐一坐。

    “就这样,路亭越修越多,大家都要沾点儿神仙气。”村民指着古道一边的路亭告诉我们说。

    事实上,陶山湖岭一带人特别重乡土。他们认为,生命源于土、吾身生于乡。早期先侨出洋带第一撮锅灶熟泥“防患水土”, 作为不忘家乡的见证物。如在外国遇上心神不安,水土不服等病症,拿出“防患水土”,冲一点入茶水服下,据说即愈。又说,若带点家乡产的咸菜干、笋干、茶叶或泥鳅干等出国,也同样有服水土之功效。

    民俗重信仰,出国要拜神,祈求签证、出境、打工、经商等顺利遂愿。杨府爷就成了当地人的保护神。回国后的华侨为了家乡乡亲,喜欢“修亭筑路”。就这样,白岩山古道也一次次地修整,古道一旁的路亭一次次增多。

    [白岩山古道简介]

    白岩山古道历史悠久,相传已有千年。起始于陶山镇新殿后村,止于白岩山杨府圣庙。全长约3.5公里,最高海拔约520米。

    白岩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留有多处名胜古迹,香客络绎不绝。祈福迎新年是许多市民的过年习俗。白岩山景区作为温州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百万人次前来祈福。近年来,随着瑞安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白岩山旅游接待人数也与日俱增,2014年游客量达100多万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仙降新闻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10版:微播报
   第00011版:百姓事
   第00012版:远望角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白岩山古道有“神仙气”探幽亭阁游人如织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3 白岩山古道有“神仙气”探幽亭阁游人如织 2015-2-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