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转型,话创新,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百姓生活变化
2014,算算他们的增收账
■记者 项乐茹 实习生 李灵妙
2014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20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21682元,双双超过温州平均水平,增速跑赢GDP。
全市的数据很亮眼,那居民收入在小家庭中又是如何一番景象?记者走访了我市农户、企业员工和个体经营户,听听他们讲述2014年的收入故事。
全国种粮大户钱顺旺: 现代农业富农户
在南滨街道西湖村的田头,顺旺粮食烘干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10台高达8米的粮食烘干机已经安装完毕。种粮大户钱顺旺正忙着跟工人们讨论,为每台烘干机配备一个食粮仓。这项创新的投入,可以使烘干机烘干效率提高3成。
钱顺旺是我市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从2000年开始种粮,这几年都能在我市的粮食亩产竞赛中争得名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钱顺旺喜事连连。他种植的连作晚稻“甬优12”最高亩产达779.3公斤,创下浙江省连作晚稻最高亩产吉尼斯纪录,他自己也被农业部评为“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
这两天,钱顺旺一心扑在他投资建设的粮食烘干中心上。“南滨街道这边水稻面积有2万多亩地,却没有机器可以烘干,每到农忙的时候,特别缺这个烘干机。”钱顺旺介绍,如果使用烘干机,将改变晒谷靠天、多雨季节稻谷发霉的落后状况,降低劳动强度,解决农户、合作社晒谷难、烘干难的问题。
除了购入烘干机,钱顺旺还琢磨着在烘干中心建造多个配套的粮食仓。“加一个仓,每台烘干机的循环速度就快很多,特别是遇到烘好稻谷逢下雨天的时候,能解决粮食没地方放的问题。这些个粮仓做起来后,效率最起码提高三分之一。”钱顺旺介绍,他将在粮食烘干中心引进12台烘干机,其中2台能够精准控制温度,还可以用来烘干种子,并配套建造粮食仓。
其实对于农户来说,要打造一个粮食烘干中心成本不低,钱顺旺的底气来自哪里?“这几年国家持续对农业进行扶持,农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现在的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靠种田赚钱了,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钱顺旺说,建造这个烘干中心,他一共花了220多万元,其中可以享受国家政策补贴70多万元。前不久,他还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顺利拿到了贷款,农户、合作社融资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今年这个烘干中心运作起来后,估计每台每天可以赚七八百元,12台机子一天可以赚1万多元,农忙季节15天就能有10来万元收入,加上晚稻,一年能赚30来万元,三四年就能回本了。”钱顺旺给记者仔细算了算账,“今年我还准备提升水稻机插机收,继续冲刺产量,当然也希望收入能更上一层楼了。”他笑着说。
力诺流体公司员工康玉平: 企业转型我增收
每天上午8时,康玉平会准时进入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项目部办公室,和各车间主任开会沟通,安排一天的生产计划。
康玉平是江西人,今年26岁,大专毕业后在力诺流体工作了5年,目前是力诺流体的制造中心项目部主管。从最初的一名车间操作员,到现在同事口中的“80后优质员工代表”,康玉平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在不断变化,跟着企业变化不断改变。
康玉平说,进入力诺流体工作后,“转型升级”就是企业不变的中心议题。他如今所在的工作岗位,虽然不是车间生产一线,但却扮演着生产线的后方“智囊团”角色,要时刻对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协调分配工人。
“这几年,车间每年都有新变化,生产线、设备都在自动化改造,那边一改我们也要跟着改。”康玉平说,如今车间内的设备都做了更新,从过去的人工优势到现在的讲求生产自动化、标准化,他的工作从以前根据订单分配的简单模式,到一手掌握销售、成本、人员等多个方面的大数据来分析安排生产。“就拿员工来说,以前我们招聘最看重员工的技能,特别需要一些车床等专业技术工,而随着企业生产线的自动化转型,要求员工经过培训后能熟悉掌握操作就行。”他说。
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效益提高,让员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5年里,康玉平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车间操作员到办公室职员到车间主任到部门副经理,再到现在的部门主管。康玉平仔细算了一下:2014年,在不包括年终奖等福利外,他的工资卡上的年收入数字已经达到10万元。从最初3000元月工资到如今的10万元年薪,他的工资平均每年上涨35%。“企业发展得好,员工的工资也会相应提高,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这样的一张工资单,在康玉平家的地位可不一般。康玉平的妻子不久前刚生了个大胖小子。“现在赚了钱不能就放工资卡里不动了,也买了些理财产品做点小投资,多赚一些奶粉钱。”康玉平说。
服装店经营户刘欢: 创新经营收入丰
再过几天就过年了,最近刘欢总是提早关掉在市区安康路的童装店铺,回到家里拿起计算器,把过去一年年的收支账好好算一算。剔除进货成本、店面的租金和各种费用开支,其童装营业额比2013年新增近100万元。“去年的生意还算不错,今年希望能更上一层楼。”刘欢说。
刘欢是一位80后的年轻辣妈,目前经营着一家童装实体店铺和一家童装网店。和其他人的经营思路有点不同,刘欢走的是“逆向思维”,先于2012年开了一家童装淘宝网店,后来才又开了一家童装实体店铺。
“最初开网店卖童装是觉得很多妈妈跟我一样喜欢给孩子买衣服,有市场需求,而且可以直接拉儿子来当模特。”刘欢说,童装网店每月的销售额能达到近20万元。不过,做了一阵子网店生意后,随着销量的增多,家里的衣服存货量也越来越多,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货卖不完、库存积压的情况。
这让刘欢有了开实体店的心思。“原先做网店的好处是货量小、灵活,投入小,熟悉了市场后再做实体店,可以少走点弯路。”刘欢觉得虽然开实体店投入高一些,有风险,要承担房租以及人工等费用,但想想货在家里摆着,还不如铺在实体店里,增加卖出去的机会。
不过,抱着“清库存”的心理开实体店可行不通。刘欢的做法是把实体店和网店的定位做适当的错位销售。“网店的定位是价位较低些的外贸童装,靠走量,实体店则代理了几个童装品牌,款式更多一些,利润也相应比网店高一点。”刘欢介绍,从去年8月份开出实体店后,每个月童装生意能做到30万元,相比2013年同期增长了50%。
过去一年,和刘欢一样的商户挺多,在瑞安商城,不少批发户也搞起了O2O,实体店和网店两手抓:一边送走店铺里的客人,一边盯着电脑屏幕,动动手指进出货。
“这种模式挺好,虽然利润可能减少一些,但保住了客流量。”瑞安商城的经营户李先生说,电商的出现,让产销无缝对接,省去了中间环节,也迎来批发市场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