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安全有人守护 居民矛盾有人化解
玉海街道连续十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记者 陈艳 实习生 池跃慧
每当夜幕降临,玉海街道各个社区内,巡逻队就会打着手电筒巡逻;居民间发生矛盾,不出社区就会得到圆满解决……这是玉海街道多年来深入持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成果。
据悉,从2005年至2014年,玉海街道连续十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日前,记者走访了该街道的多个小区,采访了多位居民,明白了这些荣誉的来之不易。
巡逻队员夜夜守护 棉织小区连续十年零发案
冬夜,寒风阵阵,在玉海街道的各个社区里,却有一批巡逻队员打着手电筒在巡逻。他们当中,有的是社区党员,有的是志愿者,有的是居民小组长等,佩戴着红袖标,拿着小喇叭提醒居民注意防火防盗,还将群众的意见建议记录下来,向社区反映。
67岁的陈福生和59岁的胡永庆是浦后社区巡逻队的两位志愿者,隔天的20时到4时,他们会绕着浦后社区的几个小区走走查查,走一趟就要1个多小时,一晚上他们都会走上六七趟。“虽然很辛苦,就当是锻炼啦!”已经退休的他们就想着为社区做点贡献。
在玉海街道,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有1500余名。
记者了解到,目前陈福生和胡永庆这些志愿者的巡逻活动正是玉海街道推出的“百日治安大巡防”活动的一部分。针对年底刑事发案、入室盗窃等侵财案件有可能反弹的趋势,该街道已连续三年在冬日开展社会治安百日大巡防,以期通过百日防控,进一步整合街道防控资源,有效遏制以“两抢”和入室盗窃为重点的刑事犯罪,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如今的玉海街道,虽然人口密集,治安却很好,棉织小区已连续十年零发案。居民在“平安玉海”的创建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平安。
社区干部出面解决 洪先生的烦恼不见了
今年初,玉海街道西门河头社区收到了一面锦旗和3000元社区爱心银行基金。这是怎么回事?该社区党委书记高美英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2014年12月19日,家住西门河头社区的洪先生因楼上漏水影响自家用电安全,与楼上住户发生了矛盾。社区干部得知此事后,立即上门查看情况,化解纠纷。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约定一个月内修好。
高美英告诉记者,房屋还在漏水期间,社区矛盾化解小组曾多次到住户家里查看,仅她个人就去了两次。而楼上住户在社区干部的督促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处理了漏水问题。那面锦旗和爱心基金就是洪先生一家送来的,“多亏了你们帮忙调解,不然我们楼上楼下为这事闹起来,那该如何是好。”洪先生说。
据悉,2014年,西门河头社区共发生矛盾纠纷26起,全部都是在社区内解决,调解成功率100%。
记者了解到,玉海街道一直致力于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实行街道领导定期下访化解矛盾,并落实包案责任,加强信访积案和重大不稳定因素的化解。通过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室”,努力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截至2014年12月,玉海街道辖区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02件,目前成功调处399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2%。
戒毒康复中心倾力帮教 孙明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跟记者面对面交谈的孙明(化名)谈笑风生,有稳定的工作,有妻有儿,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吸过毒。
孙明从1995年开始吸食海洛因,曾两次被抓,戒毒后也曾复吸,但通过玉海街道戒毒康复中心的治疗与教导,最终在2007年8月戒断毒瘾。因为有吸毒前科,戒毒后,他一直找不到工作。 2011年,戒毒康复中心特地为他找了一份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如今他已经当上了小队长。“非常感谢街道社区领导对我的关照,让我重新回归社会,有了社会责任感。”孙明说。
孙明只是玉海街道戒毒康复工作中心的一个成功例子。
据悉,作为温州市毒情重点镇街,玉海街道全面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目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已达到组织体系标准化、硬软件建设标准化,玉海街道戒毒康复中心被省禁毒委员会评为2014年度省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单位。该街道积极探索新型帮教模式,通过排演禁毒心理剧、开展团体治疗沙龙、劳动技能培训和戒毒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引导戒毒人员重塑人格、重建责任、融入社会,探索建立“道德教育、心理治疗、职业培训、就业安置”为一体的综合戒毒帮教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