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偷留压岁钱”
期待用善心唤醒良知
■项建达
近日,西安市关山某小区的两位退休老人外出旅游时,在自家餐桌上给小偷留压岁钱的做法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每年春节前后,社会上有关入室盗窃、抢劫的案件明显多了起来,因此提高防盗防抢意识也就成了人们逢年过节必备的“功课”。面对胆大妄为的小偷,大多数人会加固门窗,藏匿好家中财物,做好防范措施,不让小偷有可乘之机,可是西安这两位老人却主动给素不相识的小偷准备300元压岁钱,还写信规劝他们“改邪归正”,这样的举动着实让人觉得既新鲜又不可思议。
“我们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是谁,在他走错路的时候拉一把,总会有用的。”事后,两位老人如此解释自己的善意。毫无疑问,老人是善良的,他们对年轻人的体谅可见一斑。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为了钱,或许会迫使一个好人铤而走险,身陷囹圄,从此走上不归路。所以,在生活不是太局促的状况下,给误入歧途的小偷留点压岁钱,倘若还能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从而迷途知返,重新做人,那无疑是一起暖彻心扉的善举!
哲学家罗素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是一切人性的伦理根本,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同样是这两位老人,2010年暑假外出时,家中留下的100元被小偷取走后而其他财物并未遭到破坏。就在不久前,笔者还看到这样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一个小偷在超市里偷到钱包后发现里面有数千元现金还有一张捐款单,从而良心发现把钱包归还失主,并附上一封写得满满的悔过书……的确,向善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在善心的感召下,才使这些“失足者”的人生有了转机的可能。
不过话说回来,良心的发现,良知的唤醒,是需要善意和真情的触发的,而善意和真情的触发则需要受教者内心存有向善的动力。换言之,道德的柔性教化,假如遇到的是良知未泯的新手,或许会取得感化的效果,但对于那些十恶不赦的惯偷或毫无羞耻感可言的恶人来讲,即便你给他留的钱再多,你给他写的信再情深意切,也如同对牛弹琴,他们并不会领情,也不会洗心革面,有时甚至还会是一种纵容。这个时候,法律就成了最好的杀威棒。
大家知道,当下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完善监管与保障机制,借助法律的规范去威慑去化解社会的邪恶;另一方面,也要用礼义廉耻去开启去唤醒社会的道德良知。只有做到刚柔相济,标本兼治,双管齐下,才能让更多的人扬善弃恶,才能使道德的柔情更加彰显刚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