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着 美丽着
3位莘塍女性彰显时代风采
■记者 潘敏洁/文 林明铎/图
据统计,莘塍街道常住人口有7万多人,其中妇女有35000多人。她们不再简单地扮家庭主妇的角色,而是以自己的聪颖、坚忍、勤劳,在不同的岗位上展现风采,奉献社会。在三八妇女节之际,记者走访了其中3位代表人物。
夏春娥:既唱“红脸”又唱“白脸”
每次到和平村村委会办公楼,总见村委会主任夏春娥的办公室挤满了村民,这次也不例外。
说起这些年担任村委会主任的经历,今年54岁的夏春娥笑着摇摇头说,太吃力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女人。然而,看着村集体资产从负债到富余3000多万元,看着村民腰包鼓起来的时候,她又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2006年,夏春娥通过竞选,担任了和平村村委会主任,连任至今。多年来,她既唱“红脸”,又唱“白脸”。
上任之初,该村环境一塌糊涂,夏春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拿下被占多年的村集体土地。她说,这块土地被红砖炉、白玉炉、锯板厂等小作坊占用着,经过多番协商,终于收回了集体土地,并建设了标准厂房,通过收取租金来增加集体资金。
头炮打响,令夏春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在村里办成事,就不能怕得罪人。“收回集体土地自然会令那几位作坊主不舒服,但如果这件事对绝大多数村民有益,哪怕是唱‘白脸’,讨人嫌,也得坚持住。
2009年,安置地炒作热潮迭起,此时夏春娥又唱起了“白脸”。她说:“当时我村安置地共有34.33亩,很多村民要求村委会把这个资产给分了。但我很坚决地反问村民,你们是想住还是想卖?”
夏春娥不仅拒绝了这些村民的要求,还快速地整合了安置留地。如今,和平村安置留地建设已经进入附属工程建设,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村民们就能住进崭新的高楼大厦。
村中的环境建设一直是夏春娥关注的焦点。2007年,建设道路和栏杆;2008年,带头建设生态公厕,一改以往公厕“脏乱差”现象……去年,一座文化礼堂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原来这里是一家鞋面加工厂,村里将房子出租,用来增加集体收入。但村民们反映这里太脏太吵,加上房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我村投资30多万元,将其加固建设成文化礼堂。”夏春娥说。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令夏春娥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这份信任和支持,让她在2008年、 2011年、 2014年的选举中,战胜竞争对手,获得连任。
陈月华:员工就是我的家人
“陈月华是个男的吧?”在成绩面前,这样的疑问反复出现。
去年,江南铝型材厂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年产值同比增长12%,供应温州地区六成以上的铝型材。说起这个成绩,56岁的陈月华把功劳全部归于员工。“员工就是我的家人,他们一直扶持我走到今天。”怎样的风雨相伴,令陈月华有了这般真挚的感慨?
1999年,江南铝型材厂原董事长即陈月华的丈夫去世。当时,“江南”负债累累,材料商都不愿供货,即使供货,要价也是市面上最高的。此时,陈月华的二哥——华盛水产董事长陈善平挺身而出,不但坐镇“江南”半年多时间,还出钱还清了材料商的欠款。
“二哥帮我保住了‘江南’,但仍有债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身为家庭主妇的陈月华曾想过要放弃,但看着丈夫含辛茹苦经营多年的工厂和跟随多年的员工们,她咬牙挺住了。
但是,该从哪里入手呢?“当时我连铝和铁都分不清,叫我怎么管理这么大一个厂。”于是,陈月华开始了漫长的学习摸索。
“刚开始那些年,我吃住全部在工厂,几乎没有踏出过工厂一步,睁开眼就到车间学习,向员工请教。”陈月华说。
眼前的陈月华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时髦的大衣,颇有气质。而在几年前,她可是长发随便一绑,衣服永远都是那几件。
在陈月华接手企业后的2000年,终于赚取了第一桶金。“当时铝滑板车非常火,我们也跟随大流,生产铝滑板车配件,结果赚了三四百万元。”但是好景不长,铝滑板车市场遭遇了滑铁卢,此后“江南”又转型生产铝拉手、毛巾架。
“在这些过程中,员工是我坚实的后盾,每次接到大单,员工都会没日没夜地生产,他们总安慰我说‘老师母,放心,我们一定会准时交出货’。”
“江南”的产品产量、质量逐年提高,也得益于员工们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目前,“江南”有300多名员工,在当前企业员工流动频繁的情况下,该企业却始终保持稳定的高级技工队伍,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工作十几年的老工人,对“江南”很有感情。
一路风雨走来,陈月华始终不敢松懈。她说,现在终于理解了当初丈夫执意将企业办下去的心情,“当时我觉得生活不愁,不需要铺开摊子让自己这么累了,但是丈夫说‘没办法,一定要做大,不然就会被吃掉’。”
“我们被市场推着向前。”随着位于阁巷的工厂落地,陈月华和“江南”再次迎来了“翱翔”的契机。
尤雪媚:我和二幼一起成长
“二幼见证了我的成长。”说起莘塍第二幼儿园,今年42岁的园长尤雪媚颇为动容。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幼儿园,晋升为浙江省一级幼儿园;从温州市幼儿国际象棋培训基地,发展成为全国国际象棋传统特色学校;从当年发传单招生,到如今生源充足……尤雪媚同二幼一起成长着。
二十几年前,尤雪媚在莘塍中心小学教学前班。1995年,莘塍中心幼儿园成立后,她入园担任幼师。
1997年,莘塍第二幼儿园成立,这对年轻的尤雪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刚起步的二幼,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十分落后,而且又没有知名度,为了招揽学生,刚调入二幼时,我和同事们一起站在街头,分发广告单。”
次年,表现优异的尤雪媚升任副园长。“副园长跟幼师的格局完全不同,所要考虑的事情和面对的问题也相差很大。当时我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然而每布置一个教学任务,都会听到怨言,个别教师很不配合。”
尤雪媚选择了用真心和耐心换得信任。她真诚地开展沟通,耐心地引导教师,经常到一线班级指导。“曾经的一位同事评上了幼儿高级教师,她打电话感谢我当初的严格要求,并包容她的脾气。”这通电话,令尤雪媚十分感动。
2009年,尤雪媚升任园长。
“二幼最大的特色便是国际象棋,我要在创建的基础上,发扬这一特色教育。”尤雪媚自知责任重大。自她上任后,便要求在园的教师都得学会国际象棋。同时,她下足功夫,在课程与教学管理等幼儿园教育工作各个领域不断深化,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国际象棋教学水平,多名教师取得了浙江省国际象棋指导师证书和国际象棋裁判证书,其中一位老师还考取了国际象棋国际一级裁判证书。
“喷嚏狗很喜欢玩国际象棋游戏,就把地板铺成了国际象棋棋盘的样子,然而细心的小兔发现地板缺了好几块,他就不声不响地帮喷嚏狗补起了地板。小朋友们,你发现什么地方缺了,该怎么补地板呢?”在小班教室里,教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补地板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小朋友们都认识了黑白交替的棋盘。
这便是二幼一直推广的教学模式——乐在“棋”中。“把国际象棋和文字、艺术结合起来,可以把抽象、简单的知识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国际象棋知识。”尤雪媚说,国际象棋最重要的是互动,为此,该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老师给家长上国际象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