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多元买的耳环,佩戴后耳洞周围红肿还流黄水
佩戴仿真首饰小心“首饰病”上身
■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杨翔
款式时尚、价钱便宜的仿真饰品一直很受爱美女性的青睐。但是你可知道,很多仿真首饰都是用劣质材料制作而成,而且含过量的有害金属,佩戴后很容易出现皮肤红肿发炎等“首饰病”。日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谨慎购买和佩戴仿真首饰。
多数仿真首饰属“三无”产品
近日,市民王小姐逛街时,看中了一对仿真耳环,便花50多元买了下来。戴上去没多久,王小姐便感觉耳洞有点痒,当时她没有多想。不料第二天起床时,耳洞周围又红又肿,她把耳环摘下来后发现,耳洞还流着黄水,耳环的耳针部分有些发黑,王小姐赶紧到医院。根据医生诊断,王小姐得的是接触性皮炎,而罪魁祸首就是那对耳环。医生告诉她,这种耳环表面的电镀层掺杂了镍等金属成分,表面看上去虽然有光泽,但是如果是过敏肤质的人佩戴,便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记者了解到,像王小姐这样爱美的女孩,尤其是年纪轻轻、收入不高的女性,大都很青睐这种仿真饰品。
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区部分首饰店发现,“三无”仿真首饰随处可见。在位于后街的某饰品店内,几个柜台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饰品,首饰上的小标签只注明了价格,而产地、材质等无迹可寻。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商家还在柜台上方加装了射灯。灯光打在这些仿真首饰上,其表面的光泽使其显得高档了许多,非常吸引人。
在柜台前,几位年轻女孩拿着几对耳环对着镜子试戴,一旁的老板详细介绍首饰的光泽以及百搭性。至于制作首饰的材料、生产厂家、合格证等,顾客没问,老板自然也不会提。偶尔会有细心的顾客会问一问“首饰是否会退色”。
一位经营饰品店长达数年的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一些“三无”仿真首饰,大多数是一些小作坊生产的。为了使首饰表层稳定,不易被氧化而且有光泽,通常会在饰品表层使用电解液进行电镀。但是,也有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铁、镍等低价金属对饰品进行电镀。一些小厂家甚至将回收的电子垃圾用于生产,所生产的饰品就含有大量的铅、镍等。饰品本身不是纯金或纯银,表面镀了一层镍,就会使饰品光泽鲜亮,但是一旦镍含量超标,就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过敏等症状。
每年都有人得“首饰病”
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每年都有人因得“首饰病”求医。
据市中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林晓琼介绍,临床上将佩戴金属首饰引发的接触性皮炎叫“首饰病”,通常是指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到一些金属如镍、铬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瘙痒感和灼热,还可出现红斑、丘疹等,在临床表现上,症状较轻的患者仅仅表现在首饰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如颈部、手腕、手指处有过敏症状;而症状较重的患者则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先是皮肤红肿,接着开始起小丘疹、长水泡,如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发生病变。
林晓琼说,因首饰引起过敏的患者要先停止佩戴,如果症状较轻,可使用相应的外用药治疗,较重者则配合内服抗过敏药。但是,不可轻视的是,若皮肤反复受到炎症刺激,皮肤细胞则容易发生病变。
谨慎购买和佩戴仿真首饰
据了解,对于仿真首饰标准,我国尚无明确规定,但根据《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规定:用于耳朵或人体的任何其他部位穿孔,在穿孔伤口愈合过程中摘除或保留的制品,其镍在总体质量中的含量必须小于0.5‰;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的制品,如耳环、项链,手镯和手链,戒指、手表表壳、表链,拉链等与皮肤长期接触部分的镍释放量每星期每平方厘米必须小于0.5微克;上述制品如表面有镀层,其镀层必须保证与皮肤长期接触部分在正常使用的两年内,镍释放量每星期每平方厘米小于0.5微克。除了上述所列明的,其他同类制品必须达到同样要求,否则不得进入市场。
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对仿真首饰中有害成分超标理论上可以检测,但由于这些仿真首饰价格都很低廉,大大低于需要检验的费用,所以鲜少有消费者愿意花几倍的检测费用来检测,并且由于人体体质不同,对金属过敏的反应也不同,有的仿真首饰可能镍释放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但还是会有人佩戴以后过敏。
无论怎样,仿真首饰中都含有镍等有害成分,长期佩戴会对人体产生损害。业内人士提醒市民,要谨慎购买和佩戴仿真首饰,即使佩戴,时间也不宜过长。
[相关链接]
据了解,去年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消息称,抽检发现,15%的仿真饰品不合格,铅镉等有害金属严重超标,极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对韩国、西班牙等进口仿真饰品抽检亦发现重金属超标问题。此次质检总局共抽查2个省45家企业生产的60批次仿真饰品,抽查范围包括戒指、手链、项链、吊坠、手镯、耳环、发饰7类仿真饰品。对产品的镍释放量、铅含量、砷含量、镉含量、铬含量进行了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