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村分为四,以“繁荣富强”命名
后里李氏,瓜瓞绵延五百载
汀田后里李氏宗祠
汀田后里李氏宗祠小院

    一村分为四,以“繁荣富强”命名

    后里李氏,瓜瓞绵延五百载

    ■记者 陈增童 金汝/文 王鹏洲/图

    汀田后里,是个有500多年历史的村落。500年前,李氏始迁祖李宗澜踏足汀川北方这片丰腴沃土,开始生息繁衍。500年来瓜瓞绵延,递传递衍,迄今已达20世。如今后里已聚居着约1600户,近7000人,分为繁里、荣里、富里、强里4个行政村,是汀田街道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李氏族人在4个村中占绝大部分。追根溯源,后里李氏,源自大唐皇族,唐宪忠第六子建王李恪。

    后里李氏始迁祖看上后屿这方沃土

    汀田自古山川秀丽,尤其是岑岐,有名刹宝坛禅寺,寺后有翠阴洞,千年来吸引几多文人名士,光顾游览,且有不少名人题诗题词刻凿在崖壁之上,可谓光耀千秋。

    明弘治前的某一天,或许是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或许是秋高气爽枫丹荻白,生于明宣德初年、世居永嘉楠溪江畔苍坡、素来喜欢山水的士子李宗澜,从仙岩来到岑岐,探访宝坛寺,参观了摩崖石刻,还特别留意了周边山川。尤其是东边海滨旷野,人迹稀到,土地肥沃丰腴,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岑岐当时是崇泰乡四都,离它不远的后里却是清泉乡八都。

    若干年后,仙岩遭遇山贼扰攘,居民不得安生。李宗澜记起昔日游览过的岑岐及周边那片宁静的沃土,于是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携着两个孙子,再次跋山涉水,来到早年相中的汀川北边一块陆地。放下手中行囊,大家立马动起手来,搭建了座茅草房,就此安营扎寨定居下来。此时是距今500多年的明弘治年间。

    这是记者翻阅后里李氏族谱和从李氏后人口中了解到的。不过,其后人也有认为老祖宗李宗澜是直接从永嘉苍坡来的。

    后里初名后屿。屿者,无居民之小岛也。后者,方位也,处于北方的一种习惯说法。后屿,汀川北边的一个岛屿,这个说法跟现在的地理方位是对上号的,只不过几百年过去,沧海成桑田,后里面积扩大了不少。李氏迁入后不断繁衍,聚族成村,人们就称“后屿”为“后李”。汀川名人张震轩先生在他宣统年间的日记里,依然称后里为“后李”。或是谐音,或是也处在行政区“里”的北边,不知从何时起便成今名“后里”。

    后里这方肥腴土地,养育了李氏族人,李氏后人也不断耕作、拓展、开发、建设着这片土地。当然,在此前后或许也有他姓人迁住这里,此后也有不少李氏后人外徙;但从那时开始,李氏一直是后里人的主体。民国20年,聚居在后里的李氏就达300多户。

    昔日人烟稀少、地偏滨海的后里,如今更是繁华地,汀田商业街最繁华路段就属于后里。特别是近年来,瑞安城市不断东扩,汀田街道是瑞安城市的一部分,距离老城区7公里多的后里,已然融入瑞安城市建设大潮之中。

    后里李氏源自大唐皇族

    后里因李姓而命名,因李姓而发展,因李姓而扬名。据说,在后里占绝对主流的李氏,是瑞安李姓中最大的一支。

    说起李姓出处,是很有些来头的。

    后里的李姓跟瑞安好多地方的李姓一样,是由永嘉苍坡迁入,但数百年的人事变迁以及兵燹水火,曾令后里先人出现“找不着北”的困惑。这使得之前的辈分上出现混乱、错乱等现象。

    道光丁亥年修谱时,族人把南宋理学名家李侗作为始祖,其后空一代,中间隔着300年,接下来的3代就是明朝后期人。光绪年间重修族谱时,李氏后人干脆将李侗删去了,因为的确离谱了。

    之后还出现更离谱的事。清同治年间修谱时,有族人拿来西岙(原属莘塍镇,现安阳街道瑞祥新区)李姓宗谱,在其第11代祖先名叫李廷生(名克勤、字华孙、号福生)名下,插入后里老祖宗之一鸣豪,将“鸣豪”作为其别号,而上上下下10多代就只有李廷生一人生卒年代、字号可考查,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

    后来汀田李庆池提供的苍坡李氏旧宗谱,解开一切困惑。原来李宗澜是苍坡李氏第21世子孙,随其一起来后里共同创业的李鸣豪、李金豪哥俩是第23代子孙。鸣豪、金豪哥俩一个拓产构厦善谋划,一个克俭勤慎家道丰裕,后来子孙繁盛,哥哥成了天房祖,弟弟成了地房祖。

    而苍坡李氏,是后梁时从福建长溪县赤岸村迁来的。李氏耕读传家,到了宋代,出了大批人才,其中第11代世祖李仲意不仅中进士,还娶了宋孝宗长公主成为驸马爷。这位驸马也是后里李氏的祖宗。

    由此,将苍坡李氏再往上溯,还可找出更有名头的人物。

    根据苍坡宗谱记载,苍坡李姓出自李唐帝胄之家。他们老祖宗是唐第11个皇帝宪宗李纯的第六子建王李恪(有说李纯第八子),再上溯就是出自陇西李氏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了。

    李恪封地在建州(即福建建宁府),后来迁到福州长溪县赤岸村。当时李唐王朝已处末世,日益衰微以至被后梁取代,而后梁福建节度使王审知作乱称王。李恪5世孙李岑避王氏之乱,由赤岸迁居永嘉楠溪仙居乡利仁里苍坡(现属岩头镇),成为整个温州李氏的始迁祖。

    厚重族谱承载着族人深沉乡愁

    自明弘治年间(1488至1505年)迁入后里,李姓在此生息500多年20代,作为血脉流传的载体,族谱是他们最看重的联结纽带。期间,宗谱修编有据可考或有实物留存的有六七次,分别为康熙壬辰(1712)版、道光丁亥(1827)版、同治版、光绪壬午(1882)版、民国20年辛未(1931)版、1976年版和2011年续谱。而一次次修谱,折射出李氏族人一段段寻根访祖的曲折经历,承载着他们最为深沉的乡愁。

    这其中,数民国20年辛未版族谱的修编最有故事。

    在这之前,李氏族人没有精心谋划,曾随便请个王姓谱师来重修族谱。王谱师和李氏族人商定修谱费用很低,他“不讨源流不问次序”,冒昧从事,不到1个月,钱用光了,而“谱事无成”,于是知难而退,连夜开溜。

    有了前车之鉴,李氏中“有识者”族人寿昌、萼甫、琴轩、安直、叔平、鉴卿等6人站出来,聘请瑞安港乡四十五都(现陶山荆谷)河沿人傅佐担任谱师,并请他考证壬午年旧谱。这6位族人还做到明确分工:寿昌、安直倾囊先垫下修谱资费,鉴卿、琴轩在族内进行协调,萼甫、叔平在修编过程中从头到尾起监督作用。还有好多人在边上协助,他们对旧谱中存在的差错、不相对应衔接问题等,都一一指出,并予以改良更正。

    因最初修的族谱真本失传,后修的或是世次不符,如道光丁亥版出现“断层”,如同治版出现移花接木问题,还有的相互矛盾等。正当大家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修谱无从着手之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人们从丁田(汀田)李庆池家藏的苍坡旧族谱发现,该谱正好与光绪壬午谱的世次相衔接,驸马李仲意以上还有10世,第一世始迁祖就是唐宪宗第6子建王李恪的5世孙李岑。

    辛未版族谱把李仲意以上10世补了上去,李仲意为苍坡李氏第11代孙,李宗澜为其第21世子孙,李鸣豪、李金豪为第23世孙。该谱还明确记载李宗澜祖父为李则五和其弟李则泰,“于明初从苍坡方巷上宅,至瑞邑七都仙岩游览胜景,留恋弗去而家焉”。则泰后来成为仙岩李氏始祖,而则五次房季孙即李宗澜“复迁八都后屿”。

    由傅佐修编的族谱对以上事情作了具体记载。

    傅佐,字黻臣,是个“有才”的谱师。他不仅理清后里世代传递,还对李氏受姓源流、长溪县赤岸村作了考据,这些考据录入族谱中。该谱还编录了《新唐书宗室世长表》、《新唐书考证》、《李唐历代帝王世系表》、《长溪赤岸路程》,在寻本溯源上成为一个体系,可见编纂者心思的缜密。谱中还收录《驸马仲意公妻赵氏公主诰勅》等,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由于有了这次良好合作,3年后,傅佐再到后里,对李氏各派支系接修族谱而成大谱,并作了跋。

    1976年版李氏族谱,是在民国20年辛未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已不是过去的一册两册了。这次修谱,加上前谱,达到厚厚的12册,端在手里,显得深沉厚重。几年后,后里一分为四,以“繁荣富强”命名,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追根溯源,追思先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近来,后里4个村联合在建设文化礼堂,李氏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内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今日汀田
   第00009版:今日莘塍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专版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后里李氏,瓜瓞绵延五百载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后里李氏,瓜瓞绵延五百载 2015-3-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