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平凡中执着前行
3月6日,记者了解到,前段时间的雨水天气给项宝荣的春耕生产带来了方便,当天他出动一辆拖拉机耕水田做秧田畈,秧田面积约7亩,第一批农田将于4月6日左右插秧。

    人

    物

    篇

    在平凡中执着前行

    “幸福一家”要找新家人

    ——走近爱心人士虞海河

    ■记者 李心如/文 孙凛/图  3月16日 阴

    经过周末两天雨水的洗礼,周一早上,空气格外清新,电话约好虞海河,我们匆匆赶往塘下镇双桥村。

    和往日一样,当我们的车驶进双桥村的时候,虞海河早早地就在自家楼下等待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正想找大家商量商量,今年又有新添学生的计划。”虞海河笑着说。

    走上二楼,门口右侧的墙上多了一堵照片墙,“幸福一家”四个大字十分醒目。下面是“幸福一家”所有成员的照片与名字。“他们都是幸福一家的成员,尤其是这些孩子,不论他们现在是否长大成人,是否已经走出‘幸福一家’,在我的眼里,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去年高考,家里的金益南和吴明明两个孩子都参加了。吴明明是女孩,走上了比较稳定的“寻常路”,考上了绍兴职业学院。而对于金益南这个男孩子,虞海河则另有打算。

    “高考完后,我就找益南聊过,跟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继续深造学习,以他的分数,去一所大专院校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今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一个大专毕业生。”虞海河说,益南也认同这一说法。

    虞海河希望益南能够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可惜的是,益南在去年的征兵中没有选上。后来,虞海河和益南一商量,决定给他找一份工作。

    自家的孩子,虞海河又不希望他在自家的工厂里上班,担心把孩子宠坏。于是,虞海河将益南托付给了自己的舅舅。“舅舅的鞋企办得好,时常来往迪拜做贸易,益南又是在我身边长大的孩子,舅舅信得过益南,把益南托付给舅舅我也放心。”虞海河说,“如今,益南跟在舅舅身边干事,我让他在各个岗位都工作一段时间,舅舅还带着他去迪拜,这不仅让益南学到制鞋的工艺和经商的经验,还能学习英语和阿拉伯语,我坚信这孩子将来一定有个光明的前途。”

    另一个参加工作的女孩郭盈盈也让虞海河十分欣慰。“这孩子十分乖巧懂事,现在在瑞安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当出纳,逢年过节总是带着鸡鸭和农产品来‘幸福一家’,把这儿当成‘娘家’哩。”虞海河说。

    说起“娘家”,虞海河还真操着“娘家人”的心,“盈盈这孩子今年也23岁了,要是有个合适的小伙子,我就帮着说说,总希望我这‘幸福一家’出来的孩子都能有个好的归宿。”

    新的一年,除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外,虞海河的“幸福一家”里就剩下5个孩子了,最小的上四年级,最大的两个读高二。“下半年新学年,我打算再吸收三四个孩子加入我们‘幸福一家’,标准还跟之前一样,过了清明节,我就动身去找了。”

    说话间,4个孩子已经放学回家了,虞海河转头露出慈父的眼神,说:“饿了吧,赶快上楼吃饭,阿婆已经做好了。吃完了我们再做做活动,放松一下。”这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却是亲亲热热,惹人羡慕。

    敬老院里有两个“亲闺女”

    ——走近社工徐小丽、涂海微

    ■记者 李心如/文 孙凛/图  3月13日 晴

    今天的阳光格外明媚,一大早,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徐小丽和涂海微就约上记者一道去平阳坑敬老院。

    徐小丽和涂海微今年分别43岁和47岁,均家住市区,目前主要负责中心“夕阳计划”公益项目中平阳坑敬老院和马屿敬老院的社工工作。“我们的工作很琐碎,一周抽出4天时间分别去这两个敬老院给老人们检查房间卫生、帮忙打扫,带着他们活动筋骨、下下棋、聊聊天,给他们讲健康讲座,不定期地带着志愿者们来帮助老人。”徐小丽说,“一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我们到底是干啥的。”

    车子慢慢驶进平阳坑社区,坐在副驾座上的涂海微眼尖,指着前面一个提着两个大袋子的白发老人说,“你看,那不是敬老院的木阿公嘛,怎么提这么多东西,快停车瞧瞧!”

    “哎哟!是你俩来了呀!”一见她俩,木阿公笑了。“阿公,你拿这么多东西干嘛?我来帮你。”涂海微连忙上前。“不用不用,我这是帮厂里送鞋帮,赚点零花钱,你们快去敬老院吧,老伙伴们都盼着你们来呢!我送完这两趟就回去吃午饭了。”木阿公说着,加快了脚步。

    我们继续上车开往敬老院,当车缓缓驶进平阳坑敬老院的大门时,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们都“蹦跶”起来。“小丽和小微来咯!”我们一下车,老人们都迎了上来。

    “你们不是说这星期忙,来不了吗?”潘朝娒老人喜出望外。“这不是放心不下你们嘛,过来瞧一瞧。”徐小丽上前搀住老人说,“走,阿公,我们上你房间瞧一瞧,检查卫生。”

    跟着潘阿公,我们走进了他的房间,床铺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碗筷也都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在柜子上,衣柜里的衣服也都整齐地挂着,阳光从窗口照进来,干净、明亮。“她们来做社工之前,我们这可不是这样的,大家房里都堆满了杂物,也不懂整洁。是她俩一星期来两次,帮我们打扫,督促我们整理,才有了这样子。”潘阿公笑着说。

    在这服务了好多年,徐小丽和涂海微已对敬老院的事情一清二楚。210房间的阿公是刚从隔壁房间搬来的,又不爱收拾,得去帮忙整理;213房间的阿公是个盲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216房间的阿公节省得很,剩菜剩饭舍不得倒,要去劝劝……“以前可不是这样,刚来的时候,老人们对我们的态度不好,渐渐地相处下来,知道我们是真心为他们服务的,才有了如今的和睦一幕。”涂海微说,“去年我们刚接手马屿敬老院,也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过没关系,慢慢来。”

    检查完卫生,她俩又召集院里的老人们,一起做健身操,帮他们舒展筋骨。转眼间,午饭铃响了,老人们开饭了,徐小丽和涂海微也得回去了,老人们依依不舍地将她们送到大门口。

    据介绍,平阳坑敬老院共住着27名孤寡老人,都是男性。“我最怕他们生病了没人照顾,去年底就有位阿公中风,因为失去自理能力又没有专人照顾,说没就没了。”回去的路上,徐小丽红着眼睛说,“所以我们接下来一年,除了要熟悉马屿敬老院的老人们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老人们互相照顾,这样我们回瑞安城里才能放心。”

    “我一定会继续把田种好”

    ——走近种田大户项宝荣

    ■记者 陈希林/文 方孔德/图  3月3日 阴有雨

    羊年春节转眼已过,新年新气象,种田大户现在下田干活了吗?今天,记者走访了位于马屿镇岳二村的市源田家庭农场,看看我市知名的种田大户项宝荣开春后到底忙些啥事?

    春寒料峭,金灿灿的油菜花盛开在田野上,处处透出春的生机。上午9时30分左右,记者走近源田家庭农场时,只见三四排的铁拉门紧闭,路边的水泥道路上停放着五六台拖拉机、翻耕机、插秧机等耕作机械,没见到员工进出大门,远处的农田里也没有农民工在干活,显得十分寂静。

    农场南首有一扇大门开着,里面发出轻微的机器“轰鸣”声,原来是碾米机在加工大米。因事先有过电话联系,没多久,项宝荣就从外村办事赶回来了。

    “新年好,谢谢你们到农场来看望我!”热情、憨厚的项宝荣笑着一边说,一边跟我们亲切握手。

    “老项,今年种田有什么新打算、新目标?”记者随口问。

    项宝荣的脸上掠过一丝愁容,想了一想说:“这个春节过得不开心,有些焦虑,也很少跟别人叙说心里话。”

    项宝荣对种田怀有深深的“情结”。提起种田,老项还是有许多话要讲的。他说:“我种了十几年的田,按照农时,往年有的是过了农历正月初八九,有的是过了正月十二日开始动工浸种、耕田;今年可能会稍迟10来天时间……”

    跟去年一样,老项今年打算种田3000多亩,截至农历去年底,他已支付租金的农田共1500多亩,涉及当地的岳二村及周边的马岙、协山、高岙、东岙等16个村,以及仙降街道项岙、新河2个村的部分村,支付田租每亩500元,今年春节以来也陆续给部分村民送上租金。

    项宝荣种了十几年田,当地及周边村的农民对他很信任,喜欢把自己的农田交给他种。当天,老项叫女儿项伟章到附近的东岙村给苏士万等60余户农民送上田租金约6万元,在该村承租的农田共120亩左右。

    说着说着,老项也说出了多年来种田的烦心事,当地个别村民找借口来“为难”他,比如说“粮食烘干机开起来运作时会污染环境”、他养的几头耕牛在田头吃草时会“踩踏了别人家的农田”等,让他感到闷闷不乐,影响了种田的积极性。

    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确实让老项在春节前后想了好多天。近两年来,老项随着年龄的增加打算将农场的事逐渐交棒给儿子项贤治管理,没想到这位90后的年轻人今年不愿再干农活了。老项思前想后,决定尊重儿子的想法,让他外出经商,农场的事情就继续由自己和女儿、女婿们一起干。

    “田,无论如何还是要种的!”项宝荣告诉记者。

    “老项,新年好!我们来看望你了。”项宝荣在跟记者闲聊时,门外响起了客人的声音,四五个人进门来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马屿镇镇长吴晓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胡美锡和农办等有关人员来看望慰问项宝荣,了解新年种田情况,给他鼓劲、打气。

    马屿镇领导跟项宝荣一起在会议室里开了个简短的新春座谈会,对去年项宝荣种田粮食平均亩产获得475公斤,比上年增加25公斤左右表示欣慰,并了解了他今年种田的新打算。“你放心种田,如有遇到什么困难,镇里一定会帮你解决的。”吴晓宇态度明确地说。

    项宝荣听了这句话,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种田的信心也大为提振,脸上露出了笑容,并当即表示:“我一定会继续把田种好。”

    据悉,马屿镇今年将继续开展“五水共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在天井垟一带治理河道,老项农场后面的那条河流需加宽开挖,农场里的粮食烘干机机房可能需要迁移。老项表示,支持、配合镇里决定的治水工作,也期望镇领导帮助解决其粮食烘干机机房迁移等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今日仙降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在平凡中执着前行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4 在平凡中执着前行 2015-3-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