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皇寨古道
“蜿蜒”石洞里有“曲折”故事
■记者 林晓
山皇寨又称山皇城、山皇堡,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民国《瑞安县志稿》载:“南城山其上有岭曰山皇山岭,有城曰山皇城。”
民国县志稿上记载的“山皇山岭”,即我们今天要说的山皇寨古道。古道最高处海拔约200米,这条山岭是古代瑞安通往平阳的咽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作为雄关隘口,山皇寨曾先后驻扎过官兵、土匪,史载这里也是戚继光抗倭军队的驻地,后来成为山皇村,现已废弃。
本期的《探访瑞安古道》,我们走进山皇寨古道,看一看废弃的山皇村,听一听山皇寨的故事。
从鼓词《大破山皇寨》说起
“花开花落岁岁娇,昔时传说到今朝。万事都从神创造,人间当代表渊源。唱一部大破山皇寨,情节发生在明朝……”这是鼓词《大破山皇寨》开篇演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鼓词《大破山皇寨》在温州市区、乐清、平阳及瑞安一带唱红,名噪一时。仙降街道上垟村蔡老伯说起《大破山皇寨》,还记忆犹新。“那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附近村里有好几百人集中在山皇村的陈府庙里听鼓词呢。”
当年,台上张灯结彩,台下围坐一堂,唱到精彩处,有许多人鼓掌、呐喊,还有人直接将“利市钿”扔到台上,唱词的词师收入也很高。蔡老伯介绍,演唱《大破山皇寨》一般需要连台唱7个晚上,每晚4个小时,演唱时间近30小时。曲调文雅,深受观众喜欢。
《大破山皇寨》的故事发生于明英宗年间,主要人物薛九龙,后改姓黄,称“黄龙大王”,台州海匪出身,被朝廷追捕逃到山皇寨。男主角小生金宝童系瑞安岑岐人,女主角正旦李小姐系瑞安太平桥人。故事从元宵节李小姐观花灯,被和尚用药蒙倒,背到马屿白马寺开场,到梅林元帅和金宝童带兵三万人齐上山皇寨,驻扎湖岭背(今古道最高海拔处),斗杀残忍的和尚,火烧常宁寺,救出被关押的38名女子。后发现“运粮洞”,杀死寨王,大破山皇寨结局。
在该部鼓词中,山皇寨城被选为这场故事创作的场景。在“救人”“武戏”和“相亲”“文戏”掺杂的创作中,山皇寨古道又有哪些历史呢?
《大破山皇寨》中所唱情节发生于明英宗年间(1427至1464年),也就是说,在明英宗年间古道与山皇寨已经建成,这一点,与志书上的官方记载有出入吗?
山皇寨古道与寨城历史
民国《瑞安县志稿》载:“南城山其上有岭曰山皇山岭,有城曰山皇城。”这里所载的“山皇山岭”没有确切的建造年代。按理,古道建成的历史应比山皇寨城的历史要长。那么,古道与山皇寨城究竟始于何时?
按《瑞安市军事志》第四章《军事设施》第二节《古城垣·山皇寨城》的记载,山皇寨城在三十九都(今仙降江溪),距县城西南40里。明嘉年间(1522至1566年),乡民因倭患捐资筑守,块石结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神拳会200人曾攻据山皇寨。后城堞无存。
这点说明,山皇寨城建于明嘉靖年间。《瑞安市军事志》还记载,县城沙城、梅头寨城、海安城、沙园城、南岸寨城等寨城大都建于明洪武和嘉靖期间。
而《瑞安市志》中的记载时间则更早。《瑞安市志》卷二十三节《军事·古代船屯·城垣寨堠·较场》记载:“宋宣和二年(1120)瑞安知县王公济为拒方腊义军,令境内筑关隘10处,并在全县征集乡兵4万,分守。”其中这10处关隘就有山皇寨及其古道,说是“江溪新渡桥越此经湖岭背通平阳”。
《瑞安市志》与温州其他的志书记载大概相符,都有提到“徽宗宣和二年(1120),县令王公济为拒方腊,集十一乡家一夫曰乡兵,于通他州县要路凡十九,皆设隘守之”。
可以肯定,山皇寨古道历史有千年之久。千年之前,瑞安平阳两地的人民就通过这条古道往来。之后,官方为拒方腊军的入侵,山皇寨城始建成。
资料显示,明清时,瑞安境内除县城城垣外,尚有海安、沙园千户所城垣、梅头巡检司城垣(后巡检司迁至东山,增筑东山巡检司城,梅头城为寨城)及飞云寨城(在飞云渡南岸码道边)。这些城垣均为石料构筑,城门、垛口、濠河、吊桥均同县城,规模小于县城城垣,与我们现在见到的山皇寨城遗址相似。
有关“运粮洞”的曲折故事
山皇寨古道是福建、平阳等地进入瑞安的要津。它南起平阳万全镇瑶山村,北至仙降江溪上垟村,全长约20公里。古时,来自平阳北上的客商,经此古道,渡过飞云江,可以绕至瑞安县城,入陶山、经潮基、过湖岭,直至青田,是浙南海隅,北上省城的捷径。
而山皇寨古道最有意思的传说就是有关“运粮洞”这一段。见我们对此感兴趣,山皇村71岁的陈振水老人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流传在当地的传说。
传说宋时,有强盗在此占寨为王、啸聚山林,专门拦路打劫过往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官府曾多次出兵围剿,但始终不能攻破山寨。民间传说,官兵屡屡攻寨未果,就想到了围困之计,想通过耗尽寨内食品物资的方式逼里面的人就范。
谁知,山寨里面36口水井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澈的泉水,更令人叫绝的是,寨民们每天还有新鲜的黄鱼吃。
原来,寨子里面有一条非常隐蔽的地洞直通山下,可供物资运送。传说,官兵暗探来到平阳万全镇岭下地方。这里人声嘈杂,河边泊着几艘大船,船里有白米、鲜鱼等物,有人将大米、鲜鱼抬入岩洞。
这暗探觉得奇怪,也混在抬货物的人群中间,帮着把大米、鱼鲜抬入岩洞里。岩洞很深,再往里就不许抬入了。暗探回营向主将报告。主将寻思,这些大米、鲜鱼被抬入岩洞,说不定和山寨有关。
后来,这个秘密被官兵发现了,封堵了起来,物资再也无法向山上输送,山寨最终被攻破。
直到今天,很多当地人仍确信,寨子里面真有那么一条密道,尽管已经无人知晓它的所在之处。
“蜿蜒”石洞地道可能只是传说
山皇寨古道为块石筑成,寨城是石头式城堡建筑,全寨面积为100多亩。整个古寨被一条长约3公里、宽约4米、高约6米的石砌城墙包围。上下两个城门至今保存完整,寨内曾有36口水井,有两条溪流自东向西流淌,成为古寨的“护城河”。
“36口水井的事是真的。”陈振水老人至今仍住在山皇村的大圣宫殿内。他一边为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烧水泡茶,一边说山上的水源分布于古道两旁,至今还很盛。
据说,在北宋时期,山皇寨古道的沿路有36口泉水井,水量很大,山下的江溪地方有民谚:“山皇三十六井,读书不戴顶”。
“读书不戴顶,是讲出不了才子,成不了真正的当官人。”陈振水老人解释说,“但‘运粮洞’的传说很可能是假的。”
陈振水老人说,自己年轻时,曾多次去探过“运粮洞”。“洞口很大,比半人还高,入洞后,洞越来越大,一个人可以站起来。但走上几米远,石洞立即被一块大石堵住,根本没有去路。”
按陈振水老人的意思,隐藏于山皇寨古道之下的石洞地道大概只是个传说。“三四米长的山洞倒是有可能。”老人解释说,所谓的“运粮洞”大概不长。
“从山皇寨城某处入洞,古道不远处的洞口再出来,如果隐蔽一点,照样也能‘运粮’啊。”陈振水老人解释道。
山皇寨古道简介
山皇寨古道起始于仙降街道上垟村,终止于瑞安市与平阳县交界的湖岭背,海拔最高处约200米。古道全长约2公里,路窄处0.5米,宽处约2米。
古道自西向东,从上垟村山坡拾阶而上,经山皇村,傍山皇寨,止于山皇寨城脚的湖岭背,然后下行至平阳县万全。古道以块石为主要构筑材料,有的路段筑简易驳坎和护墙,防止道路坍塌和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