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树 蓝色的水 火红的心
陈岙村民:我们的村庄色彩缤纷
■见习记者 张洵煜
清澈见底的溪流、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的别墅……走进陈岙村,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远处,几个村民正在别墅的休息区玩耍。“我们村不大,但处处是风景。”陈女士笑着对记者说。陈女士的女儿温迪接上话茬:“我眼中的村庄像调色盘,色彩缤纷。”
绿色:从绿化抓起,打造“生态村”
樟树、银杏、梧桐……沿着村口往里走,成片的绿树映入眼帘。 “2003年以前,我们村可没这么漂亮,道路不通,垃圾成堆。”陈女士说,自从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大力抓生态建设,村子逐渐被绿色环绕。
据了解,当年的陈岙村一穷二白,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众芳当时刚出任村委会主任,凭着做旅游生意的经验,一上任就对村庄建设重新规划,并巧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东风,大刀阔斧改善村居环境。“把村庄建在森林中”,靠着这样的理念,陈岙村脱胎换骨,绿色逐渐成为主色调。
“用地紧张也是个难题。”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陈众芳又在土地问题上思考起来。望着远处的山坳,村“两委”一拍脑门,有了——往山里进军,解决青山白化问题。然而,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村里,要迁出4500穴坟墓,谈何容易!村“两委”和党员们纷纷带头将自家祖坟迁出,又挨家挨户劝说,经过3年时间,终于整理出70亩土地。
参观时,陈女士看见路边有纸屑,随手捡起,来到远处的垃圾桶边扔进去。“这1000多米的走廊,没有一个垃圾桶。”陈女士说,为了让村民自觉形成环保意识,村里特意减少了垃圾桶数量。
蓝色:在水上做文章,兴起旅游产业
在陈女士的记忆里,身旁的溪边公园在10年前还是小溪滩。然而现在流水潺潺,清澈的水与深蓝的天空相映照,分外美丽。“我们村因水而起,也因水而富,因水而美。”陈女士笑着说。
2002年,陈岙村“两委”着手整治该溪流,建设三级蓄水堰坝和自来水厂,不仅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还有偿供应给企业,单靠卖水为村集体年增收267万元。
打牢环境基础后,陈众芳又将视野转向旅游业。目前,陈岙村里有九龙生态庄园、生态垂钓中心、别墅式民宿、游泳中心等旅游项目,为游客打造乡村旅游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看,那是我们即将开放的漂流。”陈小姐指着山上说,该项目全程1600米,落差170米,计划于今年5月试漂,6月正式开放。
采访时,记者还遇到了一群从平阳而来的退休教师参观团。“听说陈岙村都成婚纱摄影基地了,我们就来看看。这里哪是乡村,简直比城市都好!真羡慕这里的村民!”退休教师苏丹京说。
红色:“夕阳”分外红,党建如火如荼
和其他村不同,该村的办公大楼设在了老人公寓里。更特别的是,连陈众芳都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放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里的办公桌。“当时忙着落实村民的居住问题,也就忘了办公室的事。”陈众芳说,2011年,他索性把办公点搬进老人公寓,让群众找他办事更方便。
采访当天,几名党员正在陈众芳的“办公室”里激烈地讨论村里事务。“这是我们村的风格,什么问题都开诚布公,有啥说啥。”其中一名党员说,有时也会有“红脸”的时候,但陈众芳总引导他们,万事以集体利益为先,大家便都心平气和下来,有商有量。“村里的建设离不开党员的团结。”陈众芳说,村里共有67名党员,青山白化、旧村改造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办公室”外,不时传来老人们的笑声。他们或在健身,或在闲聊,其乐融融。该老人公寓建于2005年,共1000多平方米,132套房间,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免费入住。
据了解,陈岙村还是个长寿村,目前,村里共有270余位老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有35人,90周岁以上的有10人。
“村里的老人都住进了大公寓,别提多热闹了!在这样的大家庭里生活,心里是火红火红的,暖和!”陈大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