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碧山坎峰和曹村碗窑
■记者 孙伟芳/文
■记者 王鹏洲/图
坎峰走出书法名家
碗窑民国将军故居保留完整
“你是哪个字辈的?我应该叫你阿公,你应该叫他叔叔……”每逢清明节,曾氏裔孙从全国各地纷纷到碧山坎峰村祭祖寻根,近千人欢聚一堂,同姓相见,排资论辈,分外亲切。
其实,除碧山坎峰外,瑞安曾姓还有一大支,源自曹村碗窑村。即便如此,瑞安曾姓仍是一家人。据考证,天下所有曾姓,均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鄫国太子巫。因此,有着“天下只有一曾没有二曾”的说法。
碧山坎峰全村均姓曾
日前,温州曾子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曾一勤开车带着我们,来到碧山坎峰村。一路上,春雨淅淅沥沥,但烂漫的油菜花争相怒放,似乎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碧山坎峰,群山环绕,田园丰盈。据说,800多年前,瑞安曾氏始迁祖曾朝琛辗转来到这里,但见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是块宜居的风水宝地,于是决定扎根落户。曾氏子孙后代就此繁衍生息。
到达目的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曾氏祠堂,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高二层,一个个红灯笼高挂着,两只大石狮身披有些褪色的红绶带,“守护”在大门口。“这祠堂是经族人集资,2011年重建的。”坎峰村67岁的村民曾一东说,“旧祠堂大约建于明朝,因年久失修,以致塌倒颓废,唯留有一对石磉子,重约三百斤,可见当年大祠堂的宏伟规模。”
“我们只能估算大约于南宋建炎年间,老祖宗朝琛公由福建晋江迁入碧山坎峰村(原为苌芬乡坎头村)。”曾一勤介绍,“可惜旧族谱在‘文革’期间失落,具体迁入时间和祖上情况无法考证。”
该祠堂现存一本清道光年间的曾氏宗谱。翻开这本泛黄的宗谱,记者看到宗谱序中记载,始祖朝琛“登宋建炎二年进士,官温通判,加封监察御史而迁瑞之苌芬乡坎头”。
“在重修宗谱时,我们发觉朝琛公担任温州通判这个官职不靠谱,很可能是造谱先生虚构的。”曾一东说,因在有关温州通判史料记载中,查不到曾朝琛这个名字。近日,他们打算再次前往福建查证此事,但愿能查个水落石出。
近年来,一些村民陆续搬走,坎峰村现仅有村民600多人,但都属曾姓人家。
祖孙均为著名书法家
参观曾氏宗祠出来,记者转身发现正门上方悬挂匾额上所书的“曾氏宗祠”几个大字,浑厚遒劲,不禁驻足欣赏一番,落款者是曾一琰。
“曾一琰可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曾一勤指着匾额说,“这有家学渊源的,他爷爷就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曾耕西。”
曾耕西(1893—1990),书法既具颜柳丰神,又富王氏秀逸,行草更是气势雄迈。24岁时书写“中华书局”招牌大字,崭露头角;又曾书温州五马街百年药房“老香山”三字,而闻名遐迩。当年盛传,换其一个字需稻谷一箩。可见,曾耕西生前名声甚巨,或超现代著名书法家邹梦禅。
据曾耕西五子曾宪禹介绍,其父在上世纪30年代,即蜚声东嘉书坛。曾为庆祝抗战胜利举办个人书画展,大获盛誉。但因遗墨留传甚少,故常人几将他淡忘。
曾一东在曾氏宗谱上还找到曾耕西祖父——曾汝雨,上记载着“钦积五品蓝翎官,现任温标城守营分府”。
再说曾一琰,出生于1943年的他,现居北京。幼承家学,后师从著名书画家马公愚。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作品被收入“当代书法篆刻大观”等书。现为首都博物馆中润文物鉴定中心文物鉴定委员等。可谓继承家学发扬光大。
曹村碗窑村制窑业远早于苍南
时间再回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瑞安曾氏第二支始祖,曾公护和曾永先携带家眷,跋山涉水从福建平和五寨乡新塘村迁入瑞安曹村碗窑村。
曹村碗窑村是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但风景如画,属梅龙溪风景区龙山。龙头山上有形象逼真的金鸡岩、纱帽岩、墨池岩,临风摇摆的摇动岩等,高耸入云的千年古寨——铜盘寨,深不见底的龙潭和逶迤数公里的卧龙大峡谷,以及龟山、蛇山、鲤鱼山等。
据了解,历史上那段时期,福建实行“海禁”。因此,为了谋生,福建有多人迁入富裕的浙江温州一带。当年两位始祖甚至还带来当地工匠来此制窑,因此叫做碗窑村。
如今苍南碗窑古村落名气颇大。听说,其制窑业最早也是福建移民带来,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我们村制窑业远早于苍南,可惜没能传承下来。在早已坍塌的旧窑址地上还曾挖出白色瓷碗。”曾一帆不无惋惜地说。
曹村碗窑村有座民国将军故居
碗窑村曾氏宗祠建于龙尾山下。距曾氏宗祠约300米处,还有一座曾家大院,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七开间,两厢杂用房,铺满方砖的大道坦,四周围墙高约3米,中间一偌大门台,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庭院挑檐挂瓦、翘角叠斗的建筑方式看,足见当年是殷实的大户人家。
据了解,原屋主是曾式忠(1847一1920),为清朝拔贡生员。他生前为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深得地方族人拥戴。
其曾孙曾大经(1907—1983),字继藩,曾是一位民国将军,任职于南京囯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继藩跟随民国政府到重庆工作,到1948年,他毅然选择解甲归农,回到老家曹村。
“在‘文革’期间,红卫兵曾上门要求曾继藩如实写下在国民党任职的有关材料。”曾一帆回忆道,“当时,我曾亲眼目睹,曾继藩拿出一枚雕有狮子把手的水晶大印章,长约20公分,上刻曾继藩三个字。”
曾继藩有六子二女,想当年曾家大院人丁兴旺,曾家子孙在人生大舞台,仍是风生水起。外出工作经商,有的是教育界精英,有的是商界翘楚。然而,岁月流逝,门庭冷落。现在,偌大的曾家大院中仅住着3名曾姓人。
另悉,2011年5月,温州地区的曾姓有了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就是温州曾子文化促进会暨温州曾氏宗亲联谊会。“大家长”(会长)为瑞安十大杰出青年之一曾步光,他热心公益,堪为青年楷模;该会还推出各种帮贫扶弱、奖励优秀学子等制度,思源致远,互助互爱,堪为各姓氏典范。
今年时值塘根凤岙曾氏宗祠落成10周年之际,清明节快到了,众多曾姓人家又要团聚、热闹一番了!
[相关链接] 曾氏溯源
曾氏,是夏禹的姒姓后裔,具有黄帝血统。因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裔孙,而高阳氏是黄帝轩辕氏嫡孙。
到夏禹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其小儿子姒曲烈被封于鄫,乃建“鄫国”。春秋时,鄫国被莒国并灭,鄫国太子巫逃亡到鲁国,且作了官。他以故国国名“去邑当曾”,由此姓曾。
曾氏有鲁国和庐陵两大郡望。鲁国,就是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带;庐陵,则是现在江西吉安。大约两千年前王莽篡汉之时,曾氏举族搬迁到江西,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繁衍,尤其是福建和广东诸地为盛。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大族。
曾姓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31位,有人口约600多万。历史上名人辈出,有春秋时期的儒家宗圣曾参,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以及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瑞安姓氏中排名第24位,有人口约1.05万多。主要分布于安阳塘根,南滨阁巷,汀田凤岙,陶山桐溪,马屿湖岙、大坑,仙降垟头,湖岭鹿木、大湖等地。
申明亭曾氏名人辈出
曾省曾勉故居亟待保护
曾家民国将军故居隐藏于偏僻小山村曹村碗窑,至今保留完整。然而,在老城关申明亭巷26号——著名农学专家曾省、曾勉故居却已面目全非。它对于瑞安来说,其实更具人文意义。这里不仅走出洋博士曾省、曾勉,还有当代科学家曾衍霖、曾衍坤等名人。甚至连国旗之父——曾联松也与之有关。
当天中午回到安阳后,我们再次驱车来到老城区。车子在狭长的小巷里东转西拐,下车三番两次问路,终于找到申明亭巷26号。
名人“书院”几成危房
据介绍,申明亭巷取名源于申明亭。在封建王朝,有些如中央政令等重要文件,常需向百姓传达,申明亭便是当时传达政令文件的场所。然而,申明亭早已倒塌,原址就在申明亭巷26号南面。
曾氏故居位于申明亭北面,原是五间房的大宅,前后侧都有轩间;两侧后轩都是楼房。南面进门处设有前厅,当年其前厅天花板下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牌,上书“文元”两个大字。
五间房西侧有一幢五间平房。平房北边天井有一水泥砌的荷花池。西边及北边设有两排花坛,分别种有樱桃、腊梅、桂花以及夹竹桃。荷花池有一小圆井,是荷花池水源,可不断地给荷花供水。这五间平房自成体系,但没有外门,出入都经大宅,当时被称作“书院”。
可惜“书院”在“文革”期间被占,五间平房被拆毁,在原基础上建成一幢二层楼房。
如今,步入申明亭巷26号,眼前的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像极了风烛残年的老人。多户人家入住,显得拥挤不堪。如今,只有从一半间旧房屋顶的青砖灰瓦中,才能依稀还原一点原貌。原大宅中间厅房也被临时搭建成住房,我们穿过敞开的“大厅”,只见里面堆满杂物,令人叹息不已。
当天,我们遇见一位老住户余大妈,她说已住这30多年。她清楚地记得当年北边有个荷花池,现全已拆建成房子。之前,余大妈并不知晓,该大院原主人家曾是如此显赫,名噪一时。听着我们介绍,她听得直发愣。
曾家三兄弟出类拔萃
据市玉海研究会会长何光明介绍,曾省、曾勉两兄弟当年就是名重一方的大学者,是我国生物和园艺工程研究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科技工作者,为中国近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其事迹还入编《温州市志》和《瑞安市志》。
申明亭巷曾氏族上就是书香门第,祖、父两辈均系清代生员,但名气不大。直到上世纪初,曾家走出曾约、曾省、曾勉三兄弟,而声名远播。
然而,其父去世时,曾约才5岁、曾省3岁、曾勉不到1周岁,均由其母亲抚养成人。他们从小喜欢读书,成大后个个有出息。
曾省(1899—1968),别名省之,为我国著名昆虫学家,也是我国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倡导者。他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农业顾问,中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提出“生物治虫、以虫治虫”理念,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曾勉(1901—1988),别名勉之,为我国现代著名园艺学家、柑橘专家。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勉还组建,并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培育不少新品种,尤以“夏橙”、“温州蜜柑”为最。他是我国柑橘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被两弟弟光辉所掩盖,作为大哥的曾约稍似逊色,其实不然,他可是位教育名家。
曾约(1897—?),又名博孚,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中央大学前身)。原学化学专业,后改习文科,擅长古文,曾任瑞安中学国文教师,还曾执教瑞安简易师范、浙江省立临时第三中学、宁波四明中学及温州瓯海中学,还是瓯海中学创办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当选为瑞安县人民代表。
据说,曾家在潘岱江边宅村原有几百亩薄田。近年来,曾一勤等人曾寻访到江边宅村,提及曾博孚,村里一些七八十岁老人都有印象,连夸他人兮好。听说,当年上门收租时,一旦遇到贫苦人家,曾博孚一概予以减租,甚至不收租。当地现还留有收租亭。
其实,当时曾家并不富裕。据悉,曾省、曾勉赴法国留学,还是由舅父王鼐卿(光复会会员)资助的。
曾联松租住于申明亭26号
“曾约对堂弟曾联松家一直多有接济。”曾一帆透露。
曾联松(1917—1999),曾就读于瑞安县小学、瑞安中学。1936年考取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1938年入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
曾联松祖父曾叙卿,是瑞安有名的老中医,医德高尚,对于病家一向“有求必应”,但生有4个儿子,经济并不宽裕。
曾联松父亲曾宇人没有住房,向亲戚家租用三间厢房,就在申明亭26号。曾宇人在外地从事测量工作,靠微薄薪金养家糊口。曾联松由母亲独自照顾,因此日子过得艰难。曾约等兄弟也非常关心照顾曾联松。
曾家三兄弟子女均出色
据说,当年,沈家和曾家均为名门望族,可谓门当户对。
曾联松之父曾宇人娶了沈炳第(沈宝瑚孙女),曾约则娶了沈素筠(沈谊轩长女),生有二子:长子曾衍霖、次子曾衍坤从事科学工作,分别为我国药物专家和水稻专家,均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衍霖,1927年出生,我国药物代谢动力学新学科创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所顾问。曾担任国际药物代谢学会科学事务与新药法规委员会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学治疗学顾问等。
曾衍坤,1934年出生,曾在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科委、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1992年,被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曾勉次子曾衍钧也“不甘示弱”。他出生于1935年,195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力学和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生物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曾获2项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其业绩曾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中心出版的《5000名人录》收录。
谁说女子不如男。曾省长女曾晓萱和小女曾晓庄也毫不逊色,均从清华大学毕业。曾晓萱现为清华大学教授,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曾晓庄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此外,曾约次女曾镜湖,为云南锡业公司高级工程师等。
前几年,曾一帆等人曾去上海拜访曾衍霖(现已过世)。“我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离开故乡,一直想回乡寻踪,可惜因身体抱恙无法成行。”曾衍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
2009年,曾衍霖特意写了一篇《申明亭巷与曾省曾勉故居》回忆文章,文中记叙:“抗战初期,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曾携眷返瑞安避战难,暂住于此。听说当年多任县令,都选住在上述‘书院’……‘书院’作为曾氏客厅与客房,曾接待好些全国著名友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秉志先生及其入门子弟。他是我国生物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当时东南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他还是曾省导师,创建比较完整的我国生物学秉氏学派。”
另据曾衍霖生前透露,二叔曾省、三叔曾勉对他影响很大。在学术上,二叔治学严谨,重视提倡实践的学风对他影响深远。
“作为名人故居,曾省曾勉故居理应受到应有的保护。特别其中存在消防隐患,亟需重视。我们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相关材料。”曾一帆不无沉重地说。
[延伸阅读]
文中申明亭
曾家人物关系谱
↗(长子)曾衍霖
→(次子)曾衍坤
↘(次女)曾镜湖
↗(长女)曾晓萱
↘(小女)曾晓庄
曾 勉→(次子)曾衍钧
曾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