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了微信好友却不让看朋友圈,家长太伤心
孩子说:
我需要私人空间

    加了微信好友却不让看朋友圈,家长太伤心

    孩子说:

    我需要私人空间

    事件回放:

    最近,市民余女士因为被儿子屏蔽了朋友圈而感觉沮丧。上个月,她为儿子换了一部智能手机,并将他加为好友。没多久,她发现自己看不了儿子的朋友圈了。“儿子说他希望保留个人空间,把我屏蔽了。”余女士伤心道,“加儿子微信就是为了多了解他,看看他最近在干什么,和他多点沟通。没想到,我连关注他的权力都没有。”

    记者调查:

    家长“监视”的爱让孩子倍感压力

    家长主动加你微信,你会同意吗?家长在微信上关注你的动态,你还敢在上面“口无遮拦”吗?日前,记者在微信上发起了一组讨论,群员为30名来自市区某中学的学生网友。经过调查,其中超半数学生表示会和家长“互粉”,可是不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朋友圈。不过,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屏蔽家长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有个别学生表示无所谓,向家长开放朋友圈反而会让他们更理解自己。

    “去年圣诞,我在朋友圈晒了一盒同桌送的巧克力。我妈看到后第一时间问我哪来的巧克力?谁送的?是不是交男朋友了?”小吴说,这一连串的问号让她受不了。从此后,她就不敢在朋友圈随意晒照片了。“我知道他们关心我,但我想要有私人空间。”

    面对家长“监视”的爱,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们玩朋友圈只是为了娱乐,但没想到却成了家长的“监视器”。

    “将爸妈拉入朋友圈之后,感觉怪怪的,就好像他们一直站在背后偷听我跟朋友说话一样。”其中一位学生道。

    其中,也有三名学生表示,他们并不介意让家长看到自己的朋友圈,而且一直与家长保持着互动关系。“平常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我都会大胆地在朋友圈里晒,从来没想过要屏蔽妈妈。如果我发一些不开心的文字,她会留言说‘宝贝加油’之类的。”初二学生小孟说,“我妈常发游玩的照片,我都会第一时间点赞。”

    此外,记者在网上搜索到,去年某网站发布《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

    看来,上一代人藏日记、藏小纸条的游戏,如今演变成朋友圈里的“躲猫猫”。为什么家长要看看孩子的生活圈,会变得那么难呢?

    他们说:

    家长的反应太“浮夸”

    市民姜先生:我觉得对家长而言,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们眼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反应有时略显“浮夸”。尴尬也恰好出现在这里:孩子认为朋友圈中的分享,只是学习或工作、生活内容的极小部分,可在家长眼中,这些行径或内心独白,肯定喻示着孩子的不如意。而孩子们认为,“拉黑”并不代表将自己淡出家长的视线,而是选择和他们不同的生活及沟通方式。

    加微信是想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市民林女士:自从我女儿上了大学后,我就加了她微信。但却从未见她在朋友圈里发过啥。后来才知道自己被她“拉黑”了。这件事让我很是伤心,我只不过太想了解她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家长和孩子都要相互理解

    市民欧先生:因为平时双方交流沟通不够充分,才会引起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好奇,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面对他们的关爱,没有必要躲躲闪闪。孩子需要做的是理解和回应。

    特约嘉宾说:

    家长和孩子间要学会互相尊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频蕾:现在网络社会发展,特别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营造了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但在现实中,家长试图介入这个空间,却遭到了孩子的屏蔽。青少年需要这样一个独立空间,他们这种“逃离”心理可以理解。微信是他们获得独立、个性生活的一个通道。家长在这方面应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的朋友圈实际上就是孩子的“日记”,如果他们不愿分享,家长也不要强行加入,给孩子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

    孩子为什么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屏蔽家长呢?在大多数孩子潜意识里,家长永远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而他们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此时,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维方式。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发布的信息,会让他们产生私生活受到打扰甚至窥探的反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与家长间的微信交流,这也正是孩子屏蔽家长朋友圈的原因所在。

    而孩子将家长拒之千里外,也只会越来越增大双方的代沟隔阂。孩子应该解除对家长的屏蔽和拉黑,将家长重新定位为朋友的角色,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如果孩子感觉受到打扰,可以采取直接沟通或者朋友圈分组等软性方式进行解决,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毕竟在很多方面,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导。

    对于孩子和家长的沟通,还是应该回归现实,感情交流应该面对面进行。家长在生活中应多关注孩子,多抽时间陪他们,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减少他们低头玩微信的时间;多聆听孩子的倾诉,多给他们私人空间。

    ■记者 蔡玲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专版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在现场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随手拍
   第00013版:榕树谭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家周刊
孩子说:
我需要私人空间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10 孩子说:
我需要私人空间
2015-4-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