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在现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州市首个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落户瑞安,7个捐献者名字被刻上纪念碑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春天里

    温州市首个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落户瑞安,7个捐献者名字被刻上纪念碑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春天里

    ■记者 金邦寅 黄君君/文 王鹏洲/图

    每年清明来临时,我们奉上鲜花缅怀已故亲人,然而,那些将遗体志愿捐献的逝者,留给亲人的却是无处寄托的哀思。为了铭记遗体捐献者的无私情怀,昨天上午,温州市首个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在我市永泰陵园揭幕,来自温州及我市各界的100多名市民、志愿者及捐献者家属出席仪式,并向纪念碑致敬、默哀、献花。这意味着,温州地区遗体志愿捐献者的亲属从此有了祭奠和追思的场所。

    昨日上午,记者在永泰陵园看到,纪念碑位于陵园进门主路的显目位置,由一块主碑和两块副碑组成,主碑正中央正面是“温州市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字样和红十字会徽, 两个副碑分立主碑两侧,右侧的副碑上刻着刘中平、王志杰、李继线、徐启荣、宋庆强、彭小华、陈钱7位已经捐献器官的志愿者的姓名、籍贯等。

    据介绍,市红十字会于2010年11月启动人体器官志愿捐献工作,4年多来,全市已有9人遗体捐献登记在册,其中成功捐献1人;55人器官捐献登记在册,其中成功捐献7人,已拯救了数十位器官衰竭病危患者的生命。

    “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市民志愿捐献遗体(器官)是人类无私慷慨奉献的崇高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该纪念碑是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凝聚,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敬仰捐献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场所。今后,不仅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亲属有了一处寄托哀思的场所,也将对促进更多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发挥积极作用。

    7个名字被镌刻上纪念碑

    温州首位遗体捐献者近日“回家”

    在纪念碑上,“徐启荣”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他是陶山镇河南村村民,也是温州首例登记以及首位实现捐献遗体的本地志愿者。

    早在1999年,他就和妻子一起签下遗体捐献书,并对遗嘱进行了公证。2011年12月,徐启荣老人病逝,根据其遗嘱,家属将他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温州眼库,并将遗体捐献给了当时的温州医学院,作为教学科研之用。当时,温州医学院参考台湾等地的做法,向家属承诺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遗体器官资源,三年后归还遗体。

    今年是遗体归还之年,3月30日上午,温州医科大学师生代表齐聚人体科学馆,共同追思徐启荣老人。面对着老人的遗容,儿子徐良程朗读了父亲生前写的遗书:“‘变废为宝,惠泽后世’,这是我的心愿。”念到这里,徐良程止不住哽咽,而老人的两位孙女徐叶舟和徐可更是泪流满面。

    4月6日,徐启荣的遗体将在温州殡仪馆火化,家人计划将他葬在瑞安老家。徐启荣的儿子徐良程对记者说:“纪念碑的落成,我们感到很欣慰。捐献遗体是父亲的遗愿,我为父亲感到骄傲。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市民缪先生说,徐启荣等遗体捐献先行者的行为是对传统殡葬观念的有力挑战,他们的精神可贵可叹。

    缅怀纪念

    困难救助

    遗体捐献

    恢复遗体原貌

    交家属并协助

    善后处理

    器官获取

    捐献见证

    录入人体器官捐献者

    登记管理系统

    器官捐献者

    书面填写捐献

    申请登记表

    一旦达到待捐状态

    进行专业医学检查

    根据人体器官分配

    原则进行分配

    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

    确认完成捐献登记

    器官移植

    定点医院移植

    ➡

    ➡

    ➡

    ➡

    ➡

    ➡

    ➡

    ➡

    ➡

    [器官捐献流程]

    ➡

    ➡

    “生命因短暂而仅有一次而显得尤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者却战胜了短暂,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遗体志愿捐献者纪念碑揭幕仪式上,遗体捐献志愿者吴云的话音未落,现场就响起了掌声。吴云和父亲吴永安、弟弟吴萍均是遗体捐献志愿者,他们也开创了国内“家庭成员集体允诺捐献遗体”的先例。

    吴永安今年67岁,原是我市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如今已经退休。他是全家最先签署遗体捐献协议的。他说,过去经常出国考察,发现很多国家在器官和遗体捐献上做得不错,比如有的国家在公民考驾照时,就会让对方填个表格,询问如遇车祸意外,驾驶人愿不愿意捐献遗体或器官。

    “死了还能做一件善事,不是很有意义吗?”吴永安说,捐献的念头已有多年,直到2012年11月他知道国内也开始这个尝试后,很快就去市红十字会签了协议。

    “刚听到时,我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都反对。”吴永安的女儿吴云说,当初听说父亲瞒着家人干了这么件“惊心动魄”的事情时,就觉得十分惊讶不解。“死了为什么还要被‘千刀万剐’?”大儿子吴萍和二儿子吴雷也觉得,从传统伦理上来讲,人死后是要入土为安的。

    不过,他们都愿意坐下来听听父亲是怎么想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百年之后,我们的肉体都是付之一炬,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渐渐地,他们开始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做法,吴永安趁机动员家人一起去参加遗体捐献。

    吴云和吴萍在父亲的感召下,慢慢认同了他的想法。两个月后,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人也去市红十字会签了同样的协议。

    “我和我妈也打算去签署捐献协议。”吴雷他们也打算近期去市红十字会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在听说我们一家捐献遗体后,很多人都说‘你们的世界我不懂’,但是这种事情在西方社会已经很正常了,希望大家用平常心来对待。”

    “将来我们都是要捐献遗体的,所以现在更需要身体健康。”吴云认为,捐献遗体并不是不孝,而是对社会做贡献。“身前不恐惧,不恐惧身后事,才是种幸福。”吴云说,他们一家人都希望更多人能够摒弃传统的观念,参与到遗体捐献的队伍中来。

    一家三人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开国内先例

    吴永安和女儿吴云

    揭碑仪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下通
   第00011版:新居民
   第00012版:远望角
   第00013版:人物志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乐周刊
   第00016版:乐周刊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春天里
瑞安日报 在现场 00006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春天里 2015-4-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