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旧俗
■林祝兴
瑞安有不少古怪旧俗,现在有的已淡出人们生活,有的在消失过程中。笔者特记述几种曾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怪俗。
为新生儿定囟
定囟,是在新生儿头上囟门处,用火灼伤头皮,留下一个大小超过1分硬币的永久疤痕。在笔者老家村子里,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不少老汉头上有这种疤痕。其中,以上世纪40年代前出生者居多,50年代出生者也有少数。最年轻的要数我的好友瞿积煌,出生于1963年。
这的确是一种奇特现象。为了弄清事情原委,笔者借休息日回老家之便,特地请教本村的瞿步俗老先生。
瞿先生今年86岁,能读书看报,现在村里就他最清楚定囟的事,因为其母生前是定囟“专业人员”。瞿先生说,旧社会,新生儿死亡率高,许多活不到7天,民间认为这是有一种“风”作怪,叫“七日风儿”。定囟是为了“赶风”,即把“七日风儿”赶走,希望新生儿平安度过产后7天,顺利长大成人。
瞿先生介绍,定囟一般安排于新生儿出生后两三天,需请“专业人员”(多为女性)来实施。定囟过程是:切下一片薄生姜片,贴在新生儿额头发际线以上的前囟门位置;用干艾叶卷成大拇指粗的条状物,点燃(无明火),放在生姜片上炙烤。火的热度透过生姜片,炙伤新生儿头皮。此后,头皮溃烂、结痂,愈后就留下一个永久疤痕。
据笔者了解,受过定囟的多数是第一胎男婴,或是前面几胎夭折后新出生的婴儿。若非觉得这孩子特别重要,家长也下不了这个狠心,毕竟是用火炙烤稚嫩的头皮啊!
上世纪50年代末,这种怪俗基本消失。瞿积煌定囟留下的疤有5分硬币(如下图)那么大,泛着亮光,想遮也遮不住。记得读初中时,同学给他取绰号“豪光冲天”,简称“豪光”。
至于定囟是否真有效,答案是否定的。新生儿因所谓“七日风儿”夭折,主要是接生时不讲卫生所致,那时剪脐带用的都是家里的剪刀,肮脏又锈蚀不堪,刚出生病菌就入侵了,能活下来的都是幸运儿。笔者先祖母共生过9胎,1949年前生了6胎,仅养活2个;1949年后生了3胎,全部长大成人。主要原因是,新社会对接生婆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又改善了医疗条件。
为婴儿“捉风儿”
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易患一种病,表现为:肚子鼓胀,不吃奶,哭个不停。民间认为这也是某种“风”在作怪,需请人来“捉风儿”。
“捉风儿”与定囟相比,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两者都用“火攻”。不同之处有二:一是目的不同,定囟是为了防病,“捉风儿”则为了治病;二是实施位置不同,定囟集中于一处,疤痕面积大,“捉风儿”则分散于全身,疤痕面积小。笔者头上、身上就有“捉风儿”留下的痕迹。
据母亲讲,我出生20多天时,有那么几天,肚子胀,不吃奶,老是哭(疑似盘肠气)。不知是因为家里缺钱,还是习惯于老办法,反正是没有抱到医院去治疗,而是请来本村一位老太婆,上门为我“捉风儿”。正式开始前,老太婆再三询问我的祖母和母亲:舍得舍不得?祖母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捉风儿”的过程是:取一根灯芯草,蘸了菜籽油,点着,摁到我的皮肤上;“呲”的一声,火灭了,冒出一缕白烟。我当时肯定是拼命哀嚎的。一共烫了20多个点,分布在头部、腹部、腰部、背部、臀部。母亲说,当时她心疼得眼泪扑簌簌直下。
据说此法还真有效,“捉风儿”后,我的病真好了。现在想,也许是婴儿在感受到剧烈疼痛后,用尽全力“抗争”,在此过程中,肠里的气就通畅了吧?
此后,我的头上、身上就留下一批疤痕,至今依稀可辨。还好,疤痕很小,头上的六七个,若头发不是剃得太短,难以发现。
“捉风儿”怪俗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