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员工和企业共成长

    员工和企业共成长

    流水线上来了“新员工”

    ——走进浙江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 项乐茹 4月13日 晴

    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位于瑞安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随处可见行驶中的叉车、货车,工人们奔忙在各个工厂之间,一天的忙碌生产显然早已开始。

    “新材料工厂生产流水线上刚来了一个‘新面孔’,要不要去看看?”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走进厂里一探究竟。

    在工厂内,一个“L形”的生产流水线正在运转中。原来它就是这个工厂刚请来的“新员工”——聚氨酯鞋底原液首套B料自动灌装流水线。只见放料现场3个大型反应釜连通着流水线,铁质空桶从进入流水线后将实现充氮、灌装、封装、贴标签、成品装箱等7个步骤无人工干预的全自动化操作,现场只有3名员工对着流水线进行监控和维护。

    “它的工作效率很高,一小时能灌装20公斤重的聚氨酯鞋底原液650桶。”新材料工厂主任助理王兆武告诉记者,这条流水线今年3月份刚刚上线运作就表现亮眼,相比以前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如今效率提升了4倍,人工减少了50%以上,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

    一线工人们也感受到了自动化流水线带来的显著变化。“以前用的是半自动式设备,放料过程中需要人力不间断提桶,一人一天累计要提20吨左右的重量,劳动强度很大。”新材料工厂B料放料组长王士奎说,自动化流水线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生产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同时数控操作减少人工带来的误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实际上,这样的技术变革正在华峰新材料厂区各处上演。在印铁制罐工厂内,4条制罐流水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圆柱形的铁皮挨个进入流水线后一秒“变身”成了方形罐体。“原先这个车间员工有100人左右,今年4月初加上第四条自动化流水线后,人工减少至80人,同时现在一天能生产12000个罐体,产能比之前提高了40%。”该工厂事务管理员王小华告诉记者,车间通过自动化改造的同时也在提高生产条件和技术,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选择更具性价比的生产原料,降低成本。

    走在厂区内,从覆盖整个厂区的原料管道架设,到员工彼此之间对最新自动化设备与技术的聊天,记者发现“机器换人”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华峰新材料公司的每个角落及每个员工心里。“机器换人减少了人为接触的环节,提高生产质量,节约人工成本,同时保证了在生产旺季时,也能适应车间生产的各项需要。”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王升说。

    据了解,近两年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投入巨资开展“机器换人”,引进先进进口设备,重点对车间流水线进行技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2014年,该公司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24亿元,产品产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

    “我的青春在‘胜华波’”

    ——走进胜华波集团

    ■记者 黄君君/文 陈立波/图 4月14日 晴

    “从一个毛头小伙到成家立业,我的青春都在‘胜华波’度过。”说这话的是胜华波集团注塑车间的工人权刚刚。他来自陕西宝鸡,今年在“胜华波”刚好是第10个年头。在“胜华波”,像权刚刚一样与企业共成长的员工不少,据统计,今年春节开工之后的返岗率超过97%。

    见到权刚刚时,他正在车间里检查机器设备,指导工人操作机器。权刚刚说,2005年,23岁的他从家乡来到瑞安,那时,他高中毕业,是个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600元,如今,他已拿到大专文凭,升任车间主任助理,工资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当时‘胜华波’远没有如今的规模,在老厂的时候,只有五六百人,现在都有两千人了。”权刚刚的语气里充满着自豪,他见证了企业规模一步步壮大,也见证着企业生产制造一步步向自动化、机械化迈进。

    “现在到处都在‘机器换人’,我们员工要是再两眼一抹黑,那就要被淘汰了。”权刚刚说,他体会最深的就是2013年在广交会上采购回来的去毛刺机,原本需要4个人做的事情,一台机器全搞定了。据了解,去年“胜华波”斥资2000多万元进行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改造。“我现在压力还是挺大的,只能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

    2011年底,权刚刚与80多名同事一起报名参加了“胜华波”和瑞安城市学院合作开办的胜华波数控专业大专班。经过3年的学习,去年他顺利拿到了大专文凭。据了解,这批职工学员所需的50多万元学费,由公司全额支付。如今,权刚刚还不断购买专业书籍充实自己,经常去企业图书馆看书。

    权刚刚的妻子杜慧玲已在“胜华波”工作6年了,夫妻俩平常住在公司提供的夫妻房里。公司有两个食堂,大食堂口味偏重,比较适合权刚刚夫妻的口味,但有时想吃清淡点的菜,他们也会去小食堂。

    “我现在每年春节回家的路费都不用自己掏腰包了。”权刚刚说,今年返乡花的3000多元路费在返岗后,公司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报销。“每年公司都会根据工作年限、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以及职务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我工作时间长,现在可以全部报销。”权刚刚说,春节留在瑞安过年的员工,公司还会发放过年红包。

    “去年5月,我和老婆在老家县城里买了房。”让权刚刚高兴的是,在买房前不久,他还顺利拿到了驾照。“先把车技练好,说不定哪一天我就买车了。”据了解,在“胜华波”,车间主任及以上级别还可以享受不同比例的购车补贴。

    据介绍,2014年胜华波集团销售额突破17亿元,销售同比增长10%。“企业的生产销售越来越好,企业越来越壮大,我们员工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权刚刚说。

    改革创新让员工舒心放心

    ——走进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 陈瑞建/文 孙凛/图 4月14日 晴

    企业整洁又宽敞,员工认真又负责,这是记者在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的印象。

    在力诺精工车间里,数台大型机器整齐依次排开,但每台机器的操作人员却很少。一台贴着“研发设备”字样的机器前,一位工人放入半成品后在旁边的操作面板上输入相关数据,机器便开始自动钻孔。

    “过去靠手艺,现在靠科技。”已经在“力诺”工作12年的池海潮告诉记者,自动控制阀很多部件需要打孔,一个孔正反两面都要钻,上下一致“同心率”是考核指标,以前用人工在普通车床上弄,需要好几人一起合作,精度靠人工掌握,质量取决于工人的手艺。

    现在使用机器自动处理,可以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而且效率大大提高,一个人可以管几台机器。不仅如此,现在每人每天要干什么活,用员工卡在ERP系统上直接刷一刷,每个人的完成进度、完成总量、完成要求,在数据终端上都一目了然。

    池海潮说,在产品检测方面,“力诺”今年还从美国引进了一套新的模拟系统,以前需要到实地去测试,费时费工,有了这套系统之后就可以在工厂里模拟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大大提高了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在“力诺”的每个车间或工作室里,记者在员工的脸上看不到焦虑和紧张,有的只是认真和负责。“力诺”董事长陈晓宇说,只有当员工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企业的能量场才会强大。“创始人只是企业的缘起,员工才是创造企业未来的主体。”他说,企业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于被更多的人需要。

    “‘力诺’对员工的管理很人性化,我们得到认可,团队由此充满激情。”据陈晓宇介绍,“力诺”员工“五险一金”覆盖率为100%,员工每周休息一天,每年开春老员工的返厂率一直在98%以上。在“力诺”的办公大楼里,有一张大幅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图。规划图上,生产、售后、营销岗位的一线员工,都有清晰的发展路线。

    “创新是企业的分内之事。”陈晓宇表示,公司多年来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年投入千万元以上,涉及生产、管理、检测等多个环节。自“力诺”成为温州首家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后,“创新”一词对力诺来说,一直从未改变过。

    陈晓宇说,随着客户高端化,公司针对以前销售渠道的单一化,去年对内部各部门进行逐一调整,部门按功能设置,以项目和成果为导向,打破各部门之间界线,发展“扁平化”管理。而这种设置和改变,如今的“力诺”已经尝到了甜头,“去年我们外贸增长25%,而今年的目标是销售额再增长20%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今日飞云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车周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员工和企业共成长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3 员工和企业共成长 2015-4-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