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体指导员带队练习 文化礼堂成健身阵地
飞云街道全民健身“动起来”
昨日清晨,飞云街道马道村健身爱好者在空地上随着伴奏带的旋律认真地锻炼;下午,放学归来的学生们呼朋唤友,在村里的篮球场上“开战”;晚上,孙桥村文化礼堂内,羽毛球爱好者挥动球拍,挥汗如雨……
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深入,群众体育在飞云街道如火如荼地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健身,无论男女,不拘形式、不限场地,锻炼的身影随处可见。
全民健身掀起热潮
上半身前倾,双手呈抱球状,右脚着地,左脚往后翘起,甚至超过头顶……这招难度系数很高的“雁落平沙”,66岁的郑爱英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昨日上午6时许,飞云东风村公园内,她和几十名学生练习木兰拳,动作舒展、平和,很有点舞蹈的味道。
郑爱英介绍,木兰拳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中国武术的刚健和现代健美操的柔和为一体。
郑爱英练习木兰拳已有30多年,现在有七八十名学生,年龄大多50岁左右,都是附近村民。只要天气晴好,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出来练拳。
像这样村民自发性参与健身运动的例子,在飞云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每当旭日初升,或者夜幕降临,健身广场、村内公园等地便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跳广场舞的、打篮球的、打羽毛球的、健身走的……男女老少各有所乐,灯光、音乐、人潮,交汇出一曲激情律动的乐章。
而像马道等群众体育基础相对扎实的村,则以特色体育项目、强势体育项目为基础,加快体育运动队建设,时常与各村、企事业单位队伍切磋、交流,促进自身队伍水平提高。
社体指导员带领大家“动起来”
53岁的马道村民夏凤珠站在队伍前列,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后排50多名健身气功爱好者跟着她的动作,整齐划一,颇为壮观。
夏凤珠是我市最早从事健身气功的教练之一,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太极拳、健身气功爱好者练习。
为帮助村民更好地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飞云街道按每千人配备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近开展义务教学工作,组织村民参与到健身中来。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自各行各业,在群众参与程度高的健身运动项目上具备较强的技能。每天,学校、公园、广场上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夏凤珠成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纯属偶然。她年轻时练习太极拳,吸引了附近一批村民跟着学习,最多时有400多名学生。2007年,在市体育局的号召下,她到温州学习健身气功。凭借扎实的太极拳功底,她很快拿到了结业证,成了一名健身气功教练。前不久,她还拿到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75岁的金定波老伯以前身体不好,7年前跟着夏凤珠学习太极拳和健身气功。手势、步法、呼吸……每个动作,夏凤珠都教得仔细,金定波学得更认真。
金定波说,现在他的身体状况不会输给年轻人,“前段时间去福建武夷山游玩,我一溜烟走到山顶,比我年轻的还在后头呢。这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教得蛮好!”
文化礼堂成健身阵地
4月13日晚上18时30分,孙桥村羽毛球俱乐部副会长郑福雷吃过晚饭,就匆匆赶到村文化礼堂,收拾羽毛球场地。当晚,市区某羽毛球俱乐部几名高手要过来交流、比赛。
几乎每天晚上,孙桥村文化礼里总是很热闹,伴随着阵阵喝彩声的是翻飞的羽毛球和挥洒的汗水。
孙桥村里有不少羽毛球爱好者,以前要开车到市区或者平阳郑楼等地打球。村文化礼堂建设时,特意腾出两块羽毛球场地供村民打球。有了自己的基地,去年10月份,孙桥村羽毛球队成立了,现在会员已超过30人。
“练球的时间多了,大家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健康和快乐。”郑福雷说。
和孙桥村一样,马道村文化礼堂也“变身”健身阵地,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马道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小娒说,文化礼堂建成后,村民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村史村情,还能参与体育锻炼、文艺演出,“不管刮风下雨,村民想什么时候健身就什么时候健身,想练多久就练多久。”
据悉,现在该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乒乓球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军鼓队、女子柔力球队、女子健身球队、陈式太极拳队等文体队伍。
夏凤珠(右)指导学员练习健身气功
羽毛球爱好者在孙桥村文化礼堂内打球(记者 陈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