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的革命老区,沟通瑞平两地商道
张基岭古道,踏春赏红枫好去处

    [张基岭古道简介]

    张基岭古道始于高楼镇龙湖社区张基村,终于瑞安市与平阳县腾蛟镇龙尾社区交界的岭龙线公路交界处,全长约2.5公里,路宽约1.5米。

    张基岭又名“百步岭”,地处瑞安唯一的上侏罗纪火山岩地层结构上,花岗岩体浸入至白垩纪地层中,亦有燕山晚期浸入岩的钾长花岗斑岩,地质结构独特。

    ■记者 林晓

    探访

    瑞安

    古道

    (14)

    曾经的革命老区,沟通瑞平两地商道

    张基岭古道,踏春赏红枫好去处

    古时候,张基岭古道是高楼通往平阳、苍南的必经之路。古道所在的张基山海拔约500米,从张基村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全长约2.5公里。一条小小的山路,当地人称之为老岭,曾是浙南地区的革命老区。经上世纪开荒后,至今仍留有“大寨田”的遗迹。

    本期的《探访瑞安古道》,我们就走进张基岭古道。

    张基岭古道旁新建的路亭

    古道上曾挤满“劳力”开垦荒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建设山区,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高楼一带在瑞安属西部山区,也是较贫困地区之一。当时,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是在山地上开垦荒地,或造“大寨田”梯田,或种植山林,建设林场。

    这次,我们在采访张基岭古道途中,无意中看到古道两旁有建造的梯田痕迹,早年种植的植物如今多已荒芜,只是古道旁还有些小石路、小泥路略带旧迹,好似在诉说着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们向当地村民打听当年情形,听他们讲述古道一带“农业学大寨”,大造“大寨田”的往事。张基村80多岁的林老伯回忆说,早年可没有“古道”的说法。所谓“古道”就是村民俗称的“老岭”。造“大寨田”梯田,就是沿着老岭向山顶方向走,由这一带的荒地开发的。

    “‘电灯柱’(电线杆)有个‘广播筒’(高音喇叭),不时地播送各生产队的施工进度,好人好事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京剧‘样板戏’。”林老伯告诉我们,把那些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零碎地块,整修成统一标准、平平整整的梯田,也叫“大寨田”。

    由于古道一旁的山路岭地,大多土层较浅,刨开地面不深就是花生米大小的碎石块,因此,削高填低的难度很大。“人多时候,可以见到全山上下都是人流,很是‘闹热’。工地上分成几十个小战场,每个战场上,约有20名劳力担土、刨石、翻土,老岭上全是担着泥土、石子的扁担挑子,川流不息,来回运送土石。”

    山岭造100多亩“大寨田”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那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村民们唱起垦荒造田时的山歌。村民告诉我们,这首歌叫《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很多人就是一边干活,一边唱着这首山歌,劳动起来很有干劲。

    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时政府为了开发山区经济,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牵头将无主经营的荒山或山权争议长期解决不了的山地开垦种植。

    《瑞安市土地志》中的《大事记》记载:“1972年10月,高楼区石龙公社张基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组织农民开垦荒地,造梯田100多亩。全县乡村干部前往参观、取经。”

    事实上,当年张基岭古道旁这些坡地被开垦成为山园,一年只能种植番薯等粮食作物。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土质差的山园,每亩一年收获番薯丝尚不足50公斤,如遇雨水不足的年份,古道高处的山园常大面积抛荒。

    “一方面,高山栽种的薯秧或栽种后无雨水而枯萎;另一方面,山区中部丘陵地的坡地、梯田常受洪水冲刷,部分耕地土层浅薄、坡地岩层裸露,无法再行耕种。”村民说起当初开垦的“大寨田”,后来多被放弃种植。

    张基村曾是革命老区

    张基岭古道一带山高林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先烈曾在这一带留下英勇战斗的足迹。

    当时,张基老岭(古岭)散住着五六户穷人家,与平阳黄坦(平阳党组织的主要驻地之一)相邻。它地处高山腰,四面环山,树木稠密,幽深林木之中有一条小山路通往平阳,是个退可凭借连绵山坳回旋,进可居高临下打击敌人的好地方。由此,党组织同志就选择古道老岭作为重要落脚点。

    1930年2月,浙南地区早期工运领袖、永嘉中心县委委员、浙南革命委员会委员雷高升(马屿大南人)来到瑞安西部山区(今高楼一带)组织农民武装。

    古道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在张基村也闹起了革命。当地的青年农民林书举,常往返于古道,去平阳包垟村看望舅父吴可邦。吴可邦是共产党员,经常借机向林书举及其父母灌输革命思想,林书举又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传播。

    1930年的三四月间,来自张基、屿后、上龙等村的12位青年农民成立了“消灭反动派突击队”,自备土枪10多支,在当地开展打土豪、减租税活动。屿后的林太躲担任队长,杨成玲担任副队长。这支队伍后来还参加了攻打陶山警察所的战斗。

    “商道”如今成红枫旅游古道

    高楼镇蚕场村村民曹朱崇介绍,古时候,高楼以及周边地区地处内陆山区,人们主要靠种田和上山打柴为生。他们经常挑着农产品和木柴沿着红枫古道,翻过张基岭,到平阳水头、苍南龙港去卖,然后再带回一些海鲜,改善家人的伙食。

    今年72岁的曹振仕回忆道,以前高楼一带的海鲜除瑞安城区、东山供应一部分外,大部分海鲜是依靠平阳水头、钱仓等地,由人力挑过来卖的。

    “张基岭古道旁有一条小溪,两面高山夹峙,中间是一条狭长的青石小路。当年,我还从高楼出发,担着铁,经张基岭古道去平阳卖呢!”曹振仕说。

    曹振仕介绍,他挑着20公斤重的铁担,从高楼经张基岭。“上山五里,下山五里。担铁卖,实在吃力。”

    早年,张基岭古道作为一条“商道”沟通瑞安平阳两地的人民。近年来,张基岭古道因沿途的红枫而备受关注,成为许多市民秋冬赏红枫的热门旅游地。红枫集中、风景秀丽的古道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人,并日益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最老的古枫树至今已有300多年树龄了,到现在还生长良好。”村民说,秋后,枫叶开始由绿变黄,然后慢慢变成红色,到初冬,愈来愈红,直至霜叶红于二月花。

    “现在,来踏春赏春的户外爱好者也有不少呢!”我们在登山途中,见到几位来踏春的市民,他们纷纷说,“古道上有历史,风景又优美。参加户外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调节你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好方法。”

    张基岭古道比较陡峭,且转弯较多,走起来有一定难度。很早以前,张基村就集资在古道途中建3个木结构亭子供路人歇脚,但因遭到废弃、年久失修,目前已有2个亭子坍塌毁坏。近年来,游客数量日益增多,2010年,张基村在古道半山腰修建了一个路亭供人休息,站在亭中即可以观赏上下两段古道旁的美景。

    资料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今日飞云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车周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张基岭古道,踏春赏红枫好去处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张基岭古道,踏春赏红枫好去处 2015-4-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