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寻根有史可查
安徽歙县
有三个“温州村”
■陈维真 宋维远
安徽省歙县有三个以祖籍温州移民为主聚居的村庄,俗称为“温州村”。现在,他们之间仍保留说温州话习惯,并一直延续温州家乡部分生活习俗。据枫岭等地父老乡亲介绍,20世纪初以至五六十年代,有少数瑞安人去歙县探亲或移居歙县。探亲时还与瑞安的鼓词艺人或带温州鼓词录音磁带去歙县“温州村”演唱,很受欢迎。
日前,笔者通过电话采访,现将歙县“温州村”有关情况简介于下:
安徽省歙县是我国著名的徽商聚集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今属黄山市。
歙县的三个“温州村”分别是郑村镇的棠樾村槐塘片和黎明村(最近并村,隶属于潭渡村),还有桂林镇的山边村。郑村镇棠樾村槐塘片现有祖籍温州居民约2000人,黎明村有祖籍温州居民约1400人。桂林镇山边村现有祖籍温州居民约1800人。以上三村祖籍温州人中有部分是瑞安高楼镇枫岭人。
据了解,当初移居歙县的温州人勤劳、肯吃苦,很快在当地生根结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村的温州人除农忙务农外,利用农闲时间开拖拉机、卡车,搞短途运输、做粉干、开店铺经销温州海鲜干货,又把歙县一带特产的名茶、宣纸、徽墨等销往外地。或在两地办企业,为发展徽、温两地物流、商贸出力。
在社交方面,他们在温州人中仍讲温州话,也喜欢哼几句家乡带温州鼓词腔的小曲,间或邀请家乡的鼓词艺人到歙县演唱温州鼓词。而平时用安徽话或普通话,广交朋友,不断拓宽经商、务工路子。
有许多徽商后裔在国外成了华侨华人。而歙县三个“温州村”中也走出华侨华人约1200人。到21世纪初,已有六七千人分布于国外14个国家和地区。瑞安枫岭人也曾支持、携带部分“温州村”的枫岭人出国。
附:有关温、徽间移民史料
笔者现摘引部分史料,供温州人去歙县寻亲和“温州村”父老寻根参考:
据《瑞安市志·人口》载:“清咸丰、同治间(1851—1874),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残酷镇压太平军主要活动地区之一的浙北、皖南,当地人口流失较多。(瑞安)境内山区部分居民携家迁往浙北、皖南垦殖,后代留居下来,仍以同乡同族相对集中居住。”
瑞安市前政协常委王超六编撰的《瑞安近百年大事记·1869年条》载:“清政府为恢复(太平天国)战争后生产,创立招垦之法,广收异乡人,使之分田垦辟,予以优待……招集荒民开垦;(垦地)成熟后许其佃种权。固有地主只能收租取息,完粮为业,佃户可以永佃……”
以上史料或许与歙县“温州村”有较直接关系。若再上溯,还有下列史料。由近至远依次为:
《瑞安市志·人口》:“清顺十八年(1661),清政府下令海禁,浙、闽、粤等省沿海及岛屿居民迁至界内……沿海为之一空,界外居民四处离散,流迁外县,外省甚众。”
同上书:“明嘉靖间(1522—1566),倭寇侵犯浙南沿海频繁,前后近50年。温州一带百姓深受其害……人口流散甚众。瑞安人口大为减少。”
同上书:“明正统间(1436—1449),浙闽赣边区爆发了叶宗留起义,瓯括矿工、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失败后,部分义军及人民遭杀或逃避外地。”
同上书:“元至正十二年(1352),方国珍割据浙东沿海后,一度攻占温州、瑞安。同年康颜、韩虎儿等浙南农民反元暴动,延续10年之久,先后受到元朝和明朝的官兵镇压,农民向境外逃散甚众。”
以上史料中可见,外出逃难的温州百姓或许有可能部分徙往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