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1000多名儿童尿检58%有抗生素”调查报告引热议
用不用抗生素听医生的,家里不要储备
■记者 蔡玲玲
近日,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江浙沪1000多名儿童尿检58%有抗生素”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广泛讨论。“简直觉得不可思议!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体内这么多抗生素?”“我家的孩子会不会体内也有很多种抗生素?”我市不少家长为此感到担忧。专家表示,抗生素该用还得用,但是不可以滥用。
医生:抗生素在人体内代谢较快,最长不超过一周
昨日,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涂芳芳。她表示,这份调查报告并没有详细说明“58%尿检出抗生素的儿童”是在学校里检出的还是在医院里。“如果在学校里检出这么多,不大可信。如果在医院里,比较正常。”涂芳芳说。
“抗生素对人体是有副作用,但其在人体内代谢速度比较快,大多数抗生素半衰期为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最长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所以不会在人体内长期残留。”涂芳芳表示,家长不必过分担心。比如,儿童前一晚刚刚吃了含有某些抗生素成分的食品,第二天采集的晨尿可能就会被检测出。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抗生素长期使用或者滥用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涂芳芳说,当人体产生了耐药性,抗生素失去了效果,就将面临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巨大风险。
“当然,抗生素该用的还是要用,只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使用,就不会出现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涂芳芳提醒家长,不能出现另一种极端:担心抗生素过量使用,在给孩子用药时,自作主张减少剂量或停用。这种做法同样会助长细菌产生耐药性。
据介绍,针对医院临床抗生素滥用的问题,省卫生计生委早在2012年就印发了《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并定期通报全省各大医院的药占比以及抗生素所占比,对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像我市人民医院,目前新生儿病区抗生素的使用率为40%左右,符合标准。
抗生素来源还包括食品和环境
调查报告中提到,收集的儿童晨尿中检出四环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据了解,这3种药物在我国已经停用多年,但为什么还会在这批儿童中体内被发现呢?
涂芳芳告诉记者,这些检测出的抗生素“不可能是儿科用药”,那剩下只有一种解释——来源于食品。因为动物在养殖过程中也会生病,这些抗生素在动物身上被广泛应用,必然会导致相应的抗生素残留。
以食品来源为例,孩子吃了含有抗生素的家禽、家畜的肉,就可能会累积这些抗生素成分;如果孩子喝了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就会造成体内抗生素的沉积。
此外,抗生素被机体摄入吸收后,绝大部分以原形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对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造成污染。这些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又会通过生物链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构成潜在的危害。换言之,环境与食品也可能成为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据介绍,食品中残留抗生素的量一般很低,对机体的直接毒性也较小,但长期摄入后会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或直接的危害。长期食用残留有抗生素的食品可能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疾病治疗。
调查:不少家庭药箱里备有抗生素
“前段时间,孩子出现了感冒发烧症状,喝了几天白开水没有见好,就给他吃了几颗阿莫西林,后来病就好了。”市民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这种情况,她一般不会带他去医院看病,在家里吃点常备药或者自己到药店买药吃就好了,“感冒不是大病,去医院太麻烦,稍微吃一点抗生素就行了,没什么大问题。”
像高女士这样,把抗生素类药当成“万能药”随便服用的市民并不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为了图方便,往往一次性买好多药囤在家里。这些药中,就有不少是抗生素类药物。
记者在市民陈女士家的小药箱中发现了头孢、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类药。“有些是在医院开的,没吃完;有些是专门从药店买的。”陈女士说,她儿子今年4岁,常常感冒,医院跑多了,她觉得自己也成半个“专家”了。“这些都是常用药,家里有人感冒都能吃,拉肚子吃了也管用。”陈女士说。
“抗生素类药是处方药,在很多大城市,市民不能自主随便在药店买。但是,在瑞安,管理可能没有这么严格。”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患者和患者家属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治病。比如感冒了,按照医学的观点,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那么,家里到底要不要储备抗生素?涂芳芳的建议是,家里最好不要储备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过医生的判断再使用。“有些患者使用普通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效果,立即换用其他抗生素或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导致耐药性。”涂芳芳说。
我市某基层诊所医生透露,很多家长动不动就过来要求给孩子打一针,也确有一些不是很负责的医生会照做。“在农村,很多家长缺乏‘滥用抗生素有危害性’这个概念。不过,这种情况这几年有所好转,一些年轻家长已开始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这位医生说。
忽冷忽热流感高发,用不用抗生素可通过验血判断
这段时间忽冷忽热,不少孩子都“中招”感冒、发烧。记者从市区几家诊所了解到,有些家长带着孩子过来,直接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有些是在家里吃过抗生素药物后发现不见效,又来诊所要求输液。
其实,儿童感冒发烧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单纯的病毒性感冒,如果早早就用抗生素治疗,不但不能减轻病情,反而会因为抗生素的滥用而加重病情。病毒性感冒、喉咙痛,康复周期需要7天左右,并无特效药,一些人吃了抗生素后感觉病情好转,其实并不是抗生素在起作用。
那么,什么情况下该使用抗生素呢?据介绍,判断该不该使用抗生素的标准是“血常规”——通过验血,判断是否是细菌感染,判定是细菌感染才使用抗生素。医生建议,小孩感冒发烧最好前3天吃中成药而不用抗生素,或给孩子进行降温等物理疗法。当然,如果感染症状明显,还是要带孩子上医院进行治疗。
[相关链接] 抗生素和耐药性
什么是抗生素类药?
抗生素类药,一般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常见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罗红霉素,氟哌酸、利复星,头孢类抗生素,黄连素等。
市民一般所说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什么是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最终演变为“超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