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检+抽检,为产品上“双保险”
仁谦油泵:把好产品质量关是发展王道
■见习记者 张洵煜
温州名牌产品、出口名牌产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温州仁谦油泵有限公司的厂房并不“高大上”,亮眼的荣誉却不少。去年,该公司年产值超8000万元,近几年年产值均增长5%以上,成为塘下小企业中的黑马。
是什么打开了“仁谦”的财富大门?近日,记者走进“仁谦”,探探其发展的奥秘。
外销探出转型之路
走进“仁谦”的车间,各种先进设备整齐排列,员工轻松地控制着机器,输入参数、放置产品、查看数据……有条不紊。然而在10年前,“仁谦”还只是一个挤在三层落地房中的小作坊,员工寥寥几名,产品基本内销。“是外销倒逼我们‘走出去’,探出转型之路。”该公司总经理池长风说。
2004年,池长风接过父亲的担子,正式接管企业。“当时干这行业的企业并不多,加大营销力度可以帮我们争取到更多客户。” 一开始,池长风便有自己的思量,将重点放在了营销上。于是,该公司增加了销售人员,加强了销售培训,逐渐打开销售市场,从内销扩展到外销。同年,该公司取得自营出口权,改变以往与外贸公司合作供货的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产品带来了更大的销售平台。目前,“仁谦”生产的油泵有300多种,油泵总成120余种,主要销往南北美洲、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国际市场可没那么好混,迎来更多国际客户后,“仁谦”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新市场需要更新的技术与更好的品质,跟不上发展只能退回原点。”池长风意识到,光靠销售远远不够,技术也得跟上步伐。2004年起,“仁谦”开始逐年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从起初技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到现在的6%。
“机器换人”换来效率
2008年,在外销市场站稳脚跟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完全笼罩“仁谦”,该公司年产值虽然基本保持稳定,却停滞不前。“售后市场产品批次多,订单额度小,公司不能一直停留在售后市场,否则永远不会进步。”仔细分析后,池长风又将目光转向了高端市场——寻找“刁钻”的高级客户合作。“现在我们属于二级供应商,产品要先给一级供应商把关,再交付给客户,等于得经过两次质量审核。”池长风说。
为应对质量挑战,2013年,“仁谦”在江苏扩建的2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启用,用以生产油泵总成,与该厂生产的油泵产品相配套。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该公司又投入了300多万元引进十几台全自动设备,实现“机器换人”。
记者在车间里看到,员工正在操作电动燃油泵测试台。将产品放在测试台上,插上油管,接上电线,按下按钮,几个简单动作,机器便进入了自动检测模式。员工观察了一下测试台上显示的数据,便可知道产品是否合格。“以前在测试时,一个工人占一个工位,有了这些先进设备,可实现一个工人两个甚至多个工位,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公司生产部主管周育力说,新厂房中还有更多先进的设备,如全自动的“机械手”数控车床,只用将阀座倒进震动盘,剩下的加工就可交给神奇的“机械手”,十分高效。
全检+抽检,为产品上“双保险”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仁谦”深谙此道,因此,即使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在产品检验这道关卡上,“仁谦”也依然不敢马虎。目前,该公司车间实现产品全检,分为来料检、巡检、出货检三步骤。每次检查后,检查员都会严格按照规定发放合格证,并填写进货记录和出货记录。层层把关后,“仁谦”又给产品上了一套“保险”——抽检。据该公司品质部主管季晓清介绍,产品全检后,品质部每隔两小时还会对产品进行一次抽检,以保证产品交付时,质量合格率100%。
2013年,该公司还导入了TS16949这一汽车行业专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一次性装配合格率从90%提升到了98%,客户投诉基本为零。”季晓清说。
“把好产品质量关是发展的王道。”池长风说,虽然“双保险”在人力、资金投入上有所增加,但公司前进的步伐迈得更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