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传承的纽带,即使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仍是人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瑞安人一直都有读书、藏书的传统。明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本报记者通过走访书店和图书馆、寻访爱书人、开展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了解我市的图书业态、市民阅读习惯、个人读书经历,为您展示瑞安人和书的故事。
明日是“世界读书日”
书香从未远去 阅读直抵心灵
文学——409281
语言、文字——41469
艺术——41249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30223
历史、地理——23264
哲学——14904
工业技术——12905
综合性图书——11657
经济——10071
医药、卫生——8508
2014年度市图书馆
借阅册次类型前十名
调查显示,在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数量对比上,纸质图书阅读量超过电子图书阅读量的调查者,超过8成。其中14至17岁的读者是电子图书的主要阅读者。
王晓东表示,目前,纸质阅读仍是主流,毕竟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纸质书本,尤其是年纪稍长的群体。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图书的阅读载体将会越来越多,选择这类阅读方式的群体亦将逐渐增加。
“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是在整个实体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这种冲击并不只是针对书店。书店经营要做好,需要多动脑子。”留少文说,新华书店也有网上书城,通过网络销售书籍方便读者。为了加强和读者互动,瑞安新华书店在去年设立了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各种优惠活动、讲座、推荐图书等。此次世界读书日,新华书店也在当天推出限时七五折购书活动。
像玉海世纪购物中心、越甲书屋这样的私营小书店,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前者在淘宝网上有网店,薄利多销,生意不错。后者除了淘宝网之外,还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经营,网络销售的书籍数量,占越甲书屋营业额的一到两成。
[经营现状]
新华书店销量逐年增长 去年销售200万册
新华书店无疑是我市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书店。记者从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了解到,我市共有5家新华书店直营店,以及7家位于农村的新华书店加盟店。最大一家就是位于安阳路的瑞安图书城,面积有3400平方米,书籍十几万个品种。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留少文介绍,我市新华书店2014年共售出图书200万余册,2013年接近190万册,和2010年的145万余册相比,近年来我市新华书店的图书销售数量不但没有萎缩,反而逐步增长。
新华书店的统计显示,我市图书中销售量最大的是文化教育类图书;其次是从学龄前到中小学阶段的少儿读物;第三是文学类图书,再往下则是社会科学和科技类书籍。
私营书店销量稳定 学生、老人成重要群体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阅读成为了一种新趋势,蚕食了部分图书市场。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老年人等阅读群体仍然相对稳定。
位于市人民医院对面的玉海世纪购书中心是一家私营书店,现在书店主要经营中小学教辅类图书、学生课外读物等,学生是最大的客户群。“学生对书籍的需求量是最多的,相比上网看书,一些老师和家长还是鼓励学生购买纸质书。一是不容易分心,二是对视力的影响比较小。”该中心主要负责人潘新平说。
位于万松西路的越甲书屋是只有一间店面的个体书店。该书屋老板罗国柱说,开店十几年,以前店里也是什么书都卖,四五年前,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最明显的是打工群体买书的少了,原来他们喜欢看一些畅销小说,现在都被网络小说取代了。”
罗国柱介绍,书店位于老城区附近,周边有很多退休的干部、教师等,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很多人有藏书的爱好。现在他销售的书籍主要是艺术、文史、收藏鉴赏类的,此外还有部分旧书。因为是国内大出版社的库存图书,大多数可以打对折销售,这也成了吸引顾客的亮点,客源一直比较稳定。
[网络冲击]
实体店难有价格优势 房租成重要支出
不过,近年来书店经营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留少文介绍,2010年到2015年,物价、人工费用、租金的增长部分抵消了新华书店书籍销量增加带来的利润,作为国有企业,员工社保、福利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此外,网上购书的兴起也分流了相当多的购书需求。留少文介绍,单从价格上讲,实体书店很难和网上书店竞争。比如实体店从出版社进新书时一般会以八折、七五折、最低七折进货,但有的网上书店直接以七五折卖出,价格优势非常明显。“网上书店不需要店面,员工也很少,实体店怎么和他们竞争呢?”
和实力雄厚的国营书店相比,个体经营的书店在网络大潮的冲击中可能更加难熬。玉海世纪购书中心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租金成为书店经营的沉重负担。
“一年到头跑业务,基本上都交租金了。”潘新平说,这家大约100平方米的书店一年租金要16万元。为了减少成本,现在书店的员工数量只有3名,同时在一楼和楼道口上也附带销售文具、小礼品等,这些也为书店带来了不少利润。潘新平说,这种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也是在经营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实体书店也“触网” 微信号拉近读者
200份问卷显示:
全市人均纸质图书
年阅读量11.3册
日前,市图书馆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向居民共发放了200多份问卷,希望通过问卷的形式,更好地了解我市居民的阅读情况,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昨日,记者针对这200份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
为什么读书?
满足精神需要,也有功利性
瑞安人因为什么而读书?在“阅读目的”这一多项选择题中,“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一项占比最多,为81%;其次为“工作学习需要”,占52%;“满足兴趣爱好”,占48%;“提高修养”,占40%;“打发时间、休闲消遣”,占31%;“掌握一些实用技能 ”占28%;“增加与别人交流的谈资”占24%;“其他”占2%。
“这项调查可以看出,瑞安人看书满足精神需要和目的功利性是兼具的。”市图书馆馆长王晓东解读道。
孩子比家长阅读量大
调查显示,全市人均纸质图书年阅读量为11.3册。有趣的是,18周岁以上被调查者填写的纸质阅读量整体上要明显小于18周岁以下的调查者。
在“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对比”这一项中,我市18周岁以下被调查者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22册,但18周岁以上被调查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8.2册。
王晓东说,200份的问卷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但是在我市的确存在孩子的阅读量比家长多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家长平时比较忙碌,各种压力也较大,能用于阅读的时间就比较少。并且现在的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对孩子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
“我在图书馆办了借书证,都是儿子去借书,我自己很少会借。”在市图书馆,一位家长如此说。而这正是许多家长共同的状态。
纸质阅读仍是主流
留少文说,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十几年前,网络很不发达,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读书。现在大家学习、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自然会分流一部分阅读人群,“其实不是读书的人少了,而是选择多了。”
不过,书籍不是普通商品,它是精神食粮,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塑造、对社会风气的转变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留少文表示,作为国营书店,他们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第二。
而那些坚持经营实体店的私营书店老板,也对书籍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潘新平说,当初租下万松路的店面时,曾有人建议开网吧会更赚钱,“但我总觉得开书店比较特别,有一种精神气质、文化韵味。经营书店虽然辛苦,但还是值得的。”
“不是读书人少了,而是选择多了”
走进吴小淮的家中,你会为此间藏书的丰富而吃惊。除了普通书籍外,这里还有着不少的古籍,据说古籍共有42部318册,总藏书量则超过8000册。
提起“读书”,吴小淮觉得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小时候父亲让他背诵的诗词曲赋和其他的各种经典。
“当时背诵的内容特别多,现在有些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吴小淮说,小学时,暑假都在苏州祖父家度过,曾为清朝留日学生的祖父,一生从事国学教育,祖父对他的指导为今后的广泛阅读打下了基础。
吴小淮的阅读很“杂”,国学经典、历史书籍、西方的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书籍他都有所涉猎。
“我主张客观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吸取双方的精髓。”吴小淮说。
王廷相曾说,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吴小淮一直将此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将“读”到的东西“用”起来。《木活字印刷技术》一书的出版就是他活用读到的知识的成果。
“我阅读了很多古文,能从古文了解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历史,并且通过客观的方式收集史料,再通过深入采访现有的传承人,才能最终形成《木活字印刷技术》一书。”吴小淮说,这本书将是今后研究印刷术的权威性的材料,他的阅读价值也就最终体现出来了。
活到老,学到老,阅读仍是现年63岁的吴小淮的兴趣之一。每天晚上临睡前,他一定要拿起一本书,翻上一段落,哪怕再忙的时候,也要阅读上几百或几千字才能安然入睡。
看!这些爱读书的人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从中获得平和、快乐,也有人从中获得知识、技能,书的内涵是广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爱书的独特的理由。让我们来看看我市那些爱读书的人吧,也让我们慢下脚步,细细品味一本书。
走进倪亮家的书房,两壁直抵天花板的书墙,顿生坐拥书城之感。在此间,品茶、读书、写作,岁月的脚便慢了下来……
作为我市知名文化人,倪亮拥有诸多文艺界头衔与社会兼职,但他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我内心最喜欢的角色是做一个现代书生。以书为友,枕书共眠,煮字疗饥,在书中醉去、淡去、老去。”长年来,他日均读书3小时,有时日读八九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 “没有书,无以活。我无非一书虫而已。”
这些年,许多单位邀请倪亮去作各类讲座,他常会说到一观点:“读书,实质上是跟古今中外的一流人才,作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随时随地,想聊就聊。饮食,喂养我们的躯体;读书,喂养我们的精神。天性再愚鲁,读多了,总会有所进步。”
遇到好书,倪亮喜欢提笔在书上圈圈划划评评,许多书甚至被划得“狼藉一片”“乱七八糟”。他笑道:“所有评点,都是率性而为。点滴感触,随手记下。若干年后有缘重逢,定会发现许多生命的痕迹。”
作为活跃在我市各类晚会上的朗诵高手,闲暇时,倪亮喜欢放声朗诵一些诗文,得空还会配乐录音。在微信朋友圈一发,点赞者众。他说:“文字只是符号,通过朗诵可以抵达、还原现场。譬如岳飞的《满江红》,看文字,许多人几无感觉;通过朗诵,可重现岳飞的愤怒、深情、壮志与抱负。于是,你便成了‘岳飞’,‘岳飞’便成了你,一阙宋词便融进了你的生命……”
因喜欢《西游记》,倪亮把这部百万字的古典小说读了十几次,写下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好几家出版社向他约此书稿。许多单位邀他去作《西游记》讲座时,与会者往往眼界大开,“真想不到,一本书可以读出这么多东西。”最近,他又开始在重读儿时的古诗,边读边写,一首首五言七言古诗,在其笔下化成一篇篇三四千字的随感。他说:“已写4篇,待到40篇左右,可又出版一本小书。”
当问及读书给了他什么时,他笑道:“我不大喜欢功利性阅读。换一种说法吧,读书令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无知,越来越浅薄,越来越谦卑,越来越宁静。如果说人生是一种过程,那么,读书可能也是一种信仰,安静内心,安详生命,安顿灵魂……”
提起自己喜爱的阅读,金若凡年轻的脸庞上泛出了笑容。
金若凡从小特别崇拜英雄人物,因此《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成了他初中时期的精神食粮,经历高中期的“书荒”,大学时期的他开始爆发,开始大量阅读,并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
“大学期间,闲暇的时间相对多,图书馆的资源也丰富。”金若凡说,犹如鱼儿游入海洋一般,他一头埋入图书馆中,品味不同书本中的不同精彩。
渐渐地,图书馆中的书籍已不能完全满足金若凡的阅读需求,因为图书馆里书籍更新速度较慢,一些热门书籍会寻找不到,于是他开始自己去“淘书”。
金若凡回忆,当时学校旁边有一些旧书摊,每天早上五六时就开门。为了能抢到好书,金若凡5时就开始出门等公交车。他就读的学校在北方,大冬天的凌晨极冷,20分钟的车程到旧书摊时,整个人都冻僵了。不过能以各种打折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书,却让他很满足。
等手头的书差不多消化掉,金若凡就会再去旧书摊“淘”一次。大学四年,他最大的“积蓄”就是书籍,毕业时,他的书共装了十几个大麻袋,托运回了家。父母看见他的行李时也吃了一惊,直呼家里要放不下了。
毕业后参加工作,空闲的时间变少了,但是金若凡阅读的习惯却没有改变,“现在每个月都会读完一至两本书。”家中的藏书也逐渐在增加,目前已有1000多本,都是金若凡自己一本本积累起来的,几乎每本都阅读过,这些书籍被很好地保存了起来。“曾经,我的梦想是建立一所自己的图书馆,里面有各种自己喜欢的高质量的书籍。这个梦想较难实现,就先在家中建立一个小小图书室。”
日均读书三小时 没有书无以活
■倪亮 70后 青年作家、影视编剧
大学毕业扛回家十几麻袋书 梦想有一座自己的图书馆
每晚睡前必阅读
学以致用,著书立说
■吴小淮 50后 民间文化人士
■金若凡 80后 公务员
偷星九月天 周洪滨,小松编绘
狂神2 唐家三少著
学长殿下花之帝 猫小白著
斗破苍穹 天蚕土豆著
王子猎爱计划 安若年著
小陈 9岁 896
陈先生 34岁 840
林女士 35岁 711
王先生 38岁 648
姚女士 35岁 475
小林 19岁 432
小张 7岁 400
小陈 12岁 388
蔡先生 36岁 384
小罗 12岁 377
2014年度市图书馆
借书量前十
2014年度市图书馆
借阅前五名
2014年度
人均图书阅读量
电子图书:6.8册
纸质图书:11.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