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看4座乡村华丽“蝶变”
荣祥村农耕文化展览馆 (记者 陈立波)
河溪村口(记者 陈立波)
黄林古村落
协山村公园

    走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看4座乡村华丽“蝶变”

    ■记者 潘敏洁

    日前,马屿镇协山村、河溪村,陶山镇荣祥村和湖岭镇黄林村被我市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去年,这些村庄深入创建“美丽乡村”,以“清洁乡村”为基础,打造村美、路美、人美、山美、水美、田美的六大美景,并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挖掘旅游观光业,使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日前,记者走进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看他们如何一砖一瓦地将其貌不扬的村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荣祥村]

    农耕文化成金字招牌

    说起陶山镇荣祥村,农耕文化可能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近日,记者走进荣祥村,感受这里浓厚的农耕文化。

    荣祥村农耕文化展览馆收藏了夹缬被、犁、织机、藏酒器、古代婚灯、烟箩、清朝菜油灯、木质大灯笼等难得一见的生活用具、农耕器具、手工艺品等近700件。同时,该村正在打造一条以展示农耕农具为主题的游步道,路边陈列着制糖、捣年糕等农活、民俗活动所需的器具。

    除了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荣祥村很重视农耕文化的互动体验。这里安排了捣糖糕、磨豆腐、踩水车、果蔬自助采摘等活动,为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收入。

    近年来,荣祥村充分挖掘传统的农耕文化资源,不仅于2009年建成了温州市首家农耕文化展览馆,还建起了陶弘景百草园、瓯绣馆、农家酒酿造展示馆、陶弘景种艺馆、养生布鞋馆等主题馆,展示原生态手工技艺制作的各类农产品和传统生活用品;结合村中的北宋大团山窑址、北宋时期的传统榨油作坊遗构件——油车岩、宋代的古井和水碓构件等文物古迹,开展乡村文化体验游。

    眼下,该村正准备开发、利用油车岩,复原传统榨油操作工艺。村党支部书记郑华说:“这不仅是对浙南早期传统打油(榨油)工艺的保护,也将昔日只有在农家才能看到的劳动生产工艺变成一个乡村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自体验古代的榨油过程。”

    [河溪村]

    山清水秀景美引来众多游客

    河溪村位于马屿镇梅屿社区,常住人口767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庄北面靠山,主要种植农果类如红心柚、瓯柑、桃子、杨梅等,平原主要种植水稻、花菜、白银豆、番茄等农作物。

    依托农业优势,河溪村正努力打造集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百果园生态农庄便是河溪村打造观光旅游业的一个成功典范。

    据了解,百果园生态农庄种植了约5000株瓯柑、蜜柚和桃树,并在果园内圈养、放养200多只崖鹰鸡、40多只花白孔雀、数十只红腹锦鸡及野兔、鸭子等。目前,百果园已经成为亲子旅游的热点。河溪村村委会主任李迪庆说,每逢周末,村内停满了车辆,很多游客过来参观、采摘、烧烤,体验农家活动。

    水碓河是河溪村农田灌溉用水的重要来源,以前河水污浊不堪,而且河床淤积,河水面临枯竭。去年,河溪村着手治理水碓河,如今河水清澈,河面整洁。经常来钓鱼的村民陈先生说,这条河里的鱼个头大,河边景色也漂亮,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除了垂钓客,记者还看到不少骑着山地车的“骑士”。原来,他们是要前往附近的桃儿山。李迪庆说:“我们已计划打造一条长约5.7公里的山地自行车车道,这也将成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特色。”

    下一步,河溪村还将打造中国迪斯尼观光园、现代农业园,全面提升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黄林村]

    280多套老屋“诉说”过往的故事

    古村落黄林村在“东瓯第一峰”金鸡山下,被誉为瑞安的“香格里拉”、“世外桃源”。据史料记载,黄林村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走进掩映在竹丛树林之中的黄林村庄,只见青瓦石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盆地中,古朴清幽。这些见证了百年风雨沧桑的老房子,基本上采用原木、黄泥和石块建造,虽然外形显得苍老,但多数仍然牢固,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

    据了解,黄林村中有280多套建于清末至民国初期的老房子。规划专家认为,这是浙南地区传统建筑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村落之一。2013年,黄林村被列入温州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落,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黄林村的古建筑得到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得到开发。”湖岭镇“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副主任郑岩泽说。2013年,黄林村启动编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以更好地保护古村风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比如说,修缮后的老屋“七星居”,外表古朴,屋内的楼梯、隔板、地板、椽、横梁等都为木制,地面采用仿古砖块,散发着原色木结构的清新风味。

    依托特有的古民宅建筑群落和原生态自然风光,该村建成一家集观光游玩、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如今已初具规模。同时,该村不断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并建成一座木质水碓,用于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研磨加工,传承传统手工艺。

    [协山村]

    一个村内有两座公园

    村前一马平川,村后重峦叠嶂,道路纵横有序,民房错落有致,凉亭公园里有人小憩,古桥边、古榕下村民休闲……放眼望去,田园景色尽收眼底,这便是协山村的真实写照。

    协山村位于马屿镇西南一隅,共有300多户1000多人,山地面积1000多亩,良田面积700多亩。近年来,协山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发挥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休闲旅游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过去坐三轮车去协山村,可能被拒载,因为村里的道路实在太差了!”64岁的村民蔡金国曾担任协山村党支部书记,参与、见证了这些年协山村的建设发展和点滴变化。

    过去,协山村内最宽的道路只有2米左右,而且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如今,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在村间纵横,路上车来车往,道路两侧点缀着麦冬草。

    道路的变化仅仅是协山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在村庄的北面,一座公园映入眼帘,古桥与古榕树相映生辉,村民或坐在游廊里闲聊,或健身锻炼。谁能想到,去年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公园,里面杂草丛生,脏乱不堪。

    “去年村里翻新凉亭,建起长廊,添置健身器材。如今不仅我们村的村民来这里休闲、锻炼,还吸引了附近多个村的村民。”蔡金国说。

    在村的南面也有一座公园,占地3.5亩,垂钓者三三两两闲坐河边垂钓。蔡金国说,村里的河水干净清澈,吸引了不少钓鱼爱好者,接下来村里计划打造一座垂钓公园,推动休闲旅游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村内的文化广场便会变得特别热闹。据了解,文化广场建于去年,占地面积3.9亩,舞台、篮球架、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村民付金花是广场舞爱好者,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带领村民在广场上跳舞。她说:“以前想跳广场舞也没地方,现在有了这个广场,我们多了一个娱乐的去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 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科技瑞安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聚焦点
   第00008版:议事厅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有话说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看4座乡村华丽“蝶变”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7 看4座乡村华丽“蝶变” 2015-4-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