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已造成3726人遇难
救援工作有序推进
尼泊尔警方27日说,尼泊尔25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已造成3726人遇难。尼泊尔警察部队副总监巴姆当天对媒体表示,遇难和受伤人数还在进一步确定。
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国际机场26日起恢复正常运转,从印度、中国和海湾地区飞抵的航班26日下午陆续在加德满都机场着陆。记者看到,加德满都市民的日常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市民情绪平静,陆续开始工作,一些商店和旅馆陆续开门营业。
自25日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后,已有数千人因房屋毁坏而仅靠帐篷或在露天过夜,因救援条件有限一些伤员不得不就地接受治疗。由58人组成的中国政府首支医疗队当地时间27日上午抵达加德满都,前往尼泊尔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印度等国也向尼泊尔提供了救援物资。
[尼泊尔]
中国空军4架
伊尔-76飞机
投入抗震救灾
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上校4月27日晚间发布消息说,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派出4架伊尔-76飞机,投入尼泊尔抗震救灾。其中3架飞机于27日下午至晚间,相继从成都双流机场飞赴尼泊尔加德满都机场,空运中国军队救灾人员和救援装备。
申进科上校介绍,执行这次任务的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具有遂行海外军事行动的经验。按照空军指示命令,该师2架伊尔-76飞机调机至成都双流机场,1架伊尔-76飞机调机至昆明长水机场,1架伊尔-76飞机调机至南京禄口机场,空运中国军队救灾人员、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
4名中国公民遇难
滞留的中国游客
正有序回国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7日证实,已有4名在尼泊尔的中国公民在地震中遇难。
洪磊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尼泊尔的中国公民有4人遇难,其中1人是游客,1人是珠峰南侧登山人员,另外2人是在尼承建项目的中资公司员工。
洪磊说,据了解,地震发生前,在尼泊尔大约有3000到4000名中国游客,其中赴尼泊尔旅游团游客1000多人,自行前往的游客3000多人。
27日,中国国航、东航、南航、川航计划执行往返尼泊尔航班共14班,中国滞留尼泊尔的游客正有序回国。
香港各界
伸出援手
尼泊尔25日发生强烈地震后,香港各界高度关注灾情,并纷纷伸出援手。
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表示,正密切关注尼泊尔地震中受灾民众的情况,计划从5月13日起一年之内派出约20队心理专家及灾后心理辅导员到尼泊尔灾区提供心理治疗及评估服务。此外,协会现正募捐善款用来购买应急包送给灾民及支持心理援助服务,预计需200万港元。
香港红十字会表示,已紧急拨款50万港元赈灾,并设立“尼泊尔地震紧急寻人服务热线”。
香港世界宣明会于地震发生次日已初步拨款156万港元,将连同其他宣明会的捐款,向灾民派发个人卫生日用品等紧急救援物资。
[西藏]
通往西藏地震灾区的道路开始实施交通管制
受尼泊尔强震波及,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吉隆县等地受灾严重。目前,西藏“4·25”地震抢险救灾工作前线指挥部正式对外发出通告:为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抢险救灾应急响应终止前对有关道路实行严格交通管制。
此外,据记者了解,26日起西藏暂停发送拉萨至日喀则、日喀则至拉萨、阿里至日喀则定点班线客车和非定线旅游包车,拉萨前往日喀则、日喀则前往拉萨的旅客可选择拉日铁路通行;经219国道从新疆前往拉萨、那曲方向的社会车辆,以及阿里至拉萨、拉萨至阿里的车辆和定点班线客车、非定线旅游包车可选择经阿里狮泉河镇——革吉——改则——尼玛——申扎(301省道)——班戈——那曲绕行通过。
吉隆地震形成的堰塞湖险情可基本解除
27日15时许,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水力学博士巩同梁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吉隆地震形成的热索桥附近堰塞湖险情已经可以基本解除。”
25日发生的尼泊尔强烈地震波及到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聂拉木县等地。吉隆县吉隆镇热索桥方向因余震不断,导致附近山体大面积滑坡,阻塞吉隆藏布江河道,形成堰塞湖。
据目前正在堰塞湖附近组织专家进行观察和监测的巩同梁介绍,26日,堰塞湖长度为800米、蓄水量28万立方米,到27日长度已减至600米、蓄水量16.7万立方米,湖面高度相比26日下降1米,出口排水量从26日的每秒12立方米增至27日每秒20立方米,目前基本形成来水量和排水量持平。堰塞湖险情已经基本排除。
目前,西藏水利部门每天都在监测堰塞湖的情况,如因再次发生余震等影响,将会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延伸] 地震活跃期之争
印尼苏门答腊、海地、智利、中国汶川、日本,近些年来全球多地发生强震,尼泊尔刚刚又发生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震,人们不免发问,地球是否调到了“振动模式”?
首先,对于此次尼泊尔强震的成因,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研究通讯》主编、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彭志刚指出,这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边界地区,印度板块每年以4到5厘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因此积累了巨大的板块构造应力,最终通过地震释放出来。
彭志刚认为,这次地震还引发了其他地方的地震。地震引发地震的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地方本身存在地质断层,只不过像搭积木那样刚刚能稳定住,如果受到外力干扰就很容易结构失衡而地震。
那么,地震之间互相引发,会不会导致出现一个地震活跃期呢?近些年来全球各地发生的强震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联系?目前科学界在这方面尚存争议。
先来看支持地震活跃期的观点。在尼泊尔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全球地震活动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到目前为止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呈现了类似20世纪前半叶全球8级大地震多发的状态,并且这一态势可能还将持续。
但彭志刚认为这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地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的问题。“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鲍德温说,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2012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明确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在这方面尚无统一的定论,为何人们的感受是,地球明显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而过去一些大地震发生后可能不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举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现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伤亡变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们频繁流动,人们对地震消息也就更为关心。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地震活跃期。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