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渎村
“官”字方言却念“骨” “岳拳”热如广场舞
村民凭编蓑衣手艺闯天下
■记者 杨微微
在老塘下与鲍田片区的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叫官渎村。这个村面积不大,人口也不算多,在农业社会,村民凭着编蓑衣这门手艺闯天下。
说起官渎村,除了编蓑衣外,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以“官”字为村名,方言发音中却不读“官”,这是为何?曾经村里人人会打“岳拳”,其热度堪比如今的广场舞,又是否真有其事?
村名来历故事多 “官”字方言却念“骨”
根据瑞安市地方志2013年出版的《乾隆瑞安县志》记录,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瑞安县志》记载:官渎村原为“半渎庄”,该村当时为鲍田庄与塘下庄中间的一半路程,即称“半渎庄”。到了清嘉庆十四年(1809),官府才发现官渎村先祖戴溪公(第78世)为宋朝工部尚书、太学博士、谥号“文端公”。同时,据《戴氏族谱》记载,戴溪公的家族四世六进士,有戴蒙、戴桐、戴栩、戴庆煟、戴庆炽等,都为朝廷大官;渎为河渎、大河,历史上众多大官的后代均安居在大河旁边,因此称为“官渎村”。
一直致力于收集村史资料的退休干部戴云飞介绍,官渎村村名的演变有多个过程,最早的一种称呼只有本地方言的叫法,与现在的“官渎”方言发音相近。
“官渎,在本地方言中‘官’字其实不读‘官’,因为最早官渎村的村名为‘ 渎’,‘ ’字在方言中的发音与‘骨’字方言发音相近。” 戴云飞解释,由于官渎村所处的位置在塘下与鲍田之间,村庄面积不大,在本地方言中常说这个村只有“一 地”,因此称该村为“ 渎”。
戴云飞说,“ 渎”这个叫法一直延续百年历史。更名为“官渎”后,方言中“官”字的发音依然没有变。
编蓑衣技艺高超 凭手艺闯荡天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衣曾经是农家必备的“雨衣”,春雨霏霏时,农民披蓑而作,不误农时;渔家戴蓑荡舟,渔歌不息。
蓑衣,这种“穿”越千年、逐渐远去的“雨衣”,曾是官渎村的特产,全村几乎人人都会编制蓑衣。官渎人曾凭着编制蓑衣的手艺,走出塘下,在福建、台湾、上海等地生活。
“在我年轻时,村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编制蓑衣,小孩也会帮忙搓绳,我13岁跟父亲学编蓑衣。”今年80岁的戴益者是编制棕制品的老手艺人,14岁时就单独上门编制蓑衣。戴益者说,编制棕制品在官渎村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已列入温州市、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渎村村民制作蓑衣来增加收入分三种形式,一种是农闲时在家制作蓑衣后,发货到外地销售;一种是上门为人家编制蓑衣;还有一种是凭手艺闯天下,到外地开店铺编制蓑衣等棕制品。
官渎村还办过一个棕衣生产合作社,最高峰时,社内有150位手艺师傅,专门编制蓑衣等棕制品。鼎盛时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该村有600多户人家制作蓑衣。
戴益者介绍,蓑衣还分好几种类型,有“老鹰披”、“老大”蓑衣、“方便”蓑衣等等,根据劳动者的劳作类型来制作。比如,“老大”蓑衣是给渔民用的,渔民需要划船,所以这类蓑衣袖子要长,在站立划船时手臂不会淋湿;“老鹰披”是为农田里劳作的农民所设计,蓑衣前面短后面长,方便弯腰作业。
编制一件蓑衣至少需两三天时间,一件蓑衣重两公斤左右,蓑衣原料为棕,可以储存多年不腐烂。现在的官渎村,很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蓑衣。
“岳拳”曾风靡全村 火热犹如广场舞
官渎人除了编蓑衣这门精巧的手艺活,还曾热追过“岳拳”。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最初练习岳拳是为了保护村庄和防身。
“官渎村四周几乎都是农田,早年为防偷盗者,村民要习武防身,岳拳便逐渐流行起来。”71岁的戴世兴老人介绍,岳拳属于南拳中的一个分支,以硬拳为主。在上世纪60年代,学习的人最多,村里有十来位教拳老师,还有9个练拳的拳坦。
“在空余时间,很多人到拳坦上练拳,人数和热闹程度跟现在跳广场舞差不多,岳拳是当时村里主要的娱乐活动。当时还会在戏台上设擂台,供习拳者比划切磋。”戴云飞年轻时学过岳拳,还会耍一种木质武器“长棒短棍”,如今还能记得几个招数。
上世纪80年代,官渎村的年轻人纷纷出门创业,打岳拳的人才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