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需要
实实在在的“正气哥”
■王国荣
5月6日下午,原市市政园林局城建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孙某某涉嫌受贿罪一案,在市法院第一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市委党校组织了50位中青班学员到现场旁听,接受警示教育。“观摩后,很受教育,触动很大……”有学员这样感慨(详见本报5月7日第3版报道)。
常人眼里,环卫工作是个辛苦的活儿。因为一说起环卫,人们就会联想到扫马路、运粪便等最脏最累的活。想必,有30年环卫工作经历的人是最有感触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统的淘粪车还没被淘汰,更难想象清扫马路会用上各种机械化设备。也许是生产力的落后,人的思想也相对“纯”的缘故,那个时候的干部队伍还是比较“干净”的。
遗憾的是,人的思想境界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品行,却没有同生产力发展成正比。随着社会变革进程,业务扩展了,职位升高了,一些干部就抵制不住来自各路的利益诱惑,那手中握着的哪怕是丁点小权力,都成了他敛财的摇钱树。5千,1万,从小到大,越贪越多,欲壑难填,一发不可收拾。好官这样变成贪官,权力一旦任性就必然失守。一个同事印象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小官,变节腐败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比起那些“皮鞋换了3次底、赃款塞满五柜子”,“一个人吃饭只要一碗面,家中却藏上亿现金、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的“葛朗台式”巨贪,“相继受贿9万元财物”的孙队长,可谓是“小儿科”。但“庙小妖风大”,有些上不了级别的小小“村官”都能贪个上亿,可见“小儿科”也有“大作为”。本来,一个充其量科级的环卫处没多大油水可捞,但是随着它与城管、城建监察职能的融合与延伸,权力范围、业务管理随之扩张,权力寻租的空间也随之增大。作为30年的老环卫、之后的市城建监察副大队长,孙某某不可避免受线上一批小老板的“追捧”,表面上是朋友圈中“照顾一下”,实质上就是权钱交易,触犯法律。
官员也是人,有朋友圈乃人际交往之常情,但关键是这个朋友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如果只为利欲,必不长久。所以很多人出事都感叹“交友不慎”,尤其一些官员直到身陷囹圄才“悔恨交加”,但为时已晚。
在笔者朋友圈近日的一次饭局上,一位8年前下海的原副局级官员无不自豪地透露,他大年初八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个装有大小红包的档案袋主动上交到上级纪委,至于里面有多少钱,他连拆都没拆,组织上自会一笔笔登记。他还自报“猛料”,一次有老板为承包他所在机关单位新大楼的土建工程,送来20万元现金,他当即严词拒绝,“我若收了他的钱,也许朋友就至此为止了,更可怕是这颗定时炸弹说炸就炸了;我拒收,树的是人格人品牌子,朋友一直交下去,日后我真的需要用钱时,向他借一大笔钱都不难,因为口碑在那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是朋友圈,就得靠自保与保人来维护,而不是“照顾”之下害人又害己。虽然观摩庭审以及参观监狱之类的警示教育,不同程度让人触动和认识,但是笔者更愿意看到像新年“上班第一件事”这样实实在在的“正气哥”,来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做“三严”、“三实”的人民公仆,且多多益善。因为,在我们身边这些聚正气的事例其实有很多,就看去不去用心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