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动辄以道德评判者自居

    不要动辄以道德评判者自居

    ■金  粟

    老师给学生打伞,大约不至于会成为新闻;学生给老师打伞,尤其是小学生给老师打伞,情况便不同了。这不,近日就有一组小学生给女老师打伞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详见本报5月7日第4版报道)。

    小学生给女老师打伞,其真相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是尊师的表现,还是媚俗的行为?是自愿之举,还是被动而为?是长时间的支撑,还是适可而止的举动?是力所能及的劳动,还是勉力而为的动作?是和谐的画面,还是冷漠的关系?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她究竟是一个霸气的坏老师,还是一个有亲和力的好老师?这些都是费人猜疑的问题。

    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就有人断言:这是师德之殇。

    就从师德的角度来讲吧。一个老师,如果他的言行不违背常理,不曾突破法律法规的底线,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老师,如果他能够遵从内心的师道,进而在师德方面有或多或少的积淀,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一个老师,如果他的师德完美无缺,无懈可击,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就是万世师表的圣贤了。可以称得上是圣贤的老师,我们似乎不曾遇到过,但仅凭一张照片就断言“师德之殇”,这俨然是以师德的评判者自居,以道德的评判者自居。

    众所周知,道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坚守,有些道德修养会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如同显现在海平面上的岛礁,更多的道德修养积淀在人的内心,如同岛礁潜藏在海平面以下的绝大部分。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并不能完全显示那个人的道德水平。因此,根据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去评判那个人的道德水平是有失偏颇的。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道德评判也很容易伤及被评判者以及道德本身。过度的道德评判,只会滋生伪道德,“人为而伪”,为了迎合舆论的评判,有些人会以假面具与虚伪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这“乡愿”就是伪道德者,这种人是有害于道德的。

    在我国,担任着道德评判者的角色一直是“历史”,主要是指《史记》、《汉书》等史学典籍。我们普通人,常常囿于成见与偏见,并不能洞悉真相,总揽全局,万不可动辄以道德评判者自居。小学生给女老师打伞,究竟是“师德之殇”,还是“师生之和”,恐怕很难“一言以蔽之”,还是留给历史与时间去评判为好。

    据说,相关地方教育部门已经责成学校对当事女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如果当事女教师的行为表现有悖于国家法律与相关法规,教育部门理当对她“进行严肃处理”;如果当事女教师的行为表现并没有突破法律法规的底线,教育部门就不该不问是非,为网络舆论所“绑架”,做出不恰当的处理决定,成为了自以为是的道德评判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科技瑞安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微播报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实验室
   第00011版:云江潮
   第00012版:专 版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朋友圈需要
实实在在的“正气哥”
给投身文明城市创建的
瑞安青年点赞
消除歧视,
尚需我们普及乙肝常识
不要动辄以道德评判者自居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3 不要动辄以道德评判者自居 2015-5-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