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家家户户经商办厂,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再研发、 生产高科技新产品,涉足网络经济……
三十年,“温州模式”见证瑞安 经济腾飞
“走私场”[1983]
第一批外商参观林垟机械厂[1986]
瑞安第一家出口企业瑞安工具厂[1986]
胡乔木考察春雷鞋厂[1986]
万里在塘下主持召开“七级书记会”[1986]
全省最早股份制企业[1987]
国家领导人参观在北京举行的 温州展览会瑞安馆[1989]
瑞安商城开业[1995]
艾千家居
浙江“力诺”

    从家家户户经商办厂,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再研发、 生产高科技新产品,涉足网络经济……

    三十年,“温州模式”见证瑞安 经济腾飞

    ■记者 项乐茹 首席记者 严小章/文 通讯员 管陶/图

    那是30年前,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是世人所熟知的。瑞安人敢为温州先,则是温州老乡送给瑞安人的一句话。30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县却成为市场经济的源头,股份合作制的诞生地,成为“温州模式”的最主要发祥地之一。

    从家家户户经商办厂、10万购销大军走南闯北,到通过“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加工群体,逐步成长为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块状产业集群。如今,瑞安已形成汽摩配件、机械电子、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塑料制品、鞋类、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七大传统特色产业,这与当初的家庭企业、乡镇企业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考察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瑞立集团时说,“在瑞安能时刻感到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脉动,而这个瑞安只是中国东海边的一个小山城。”

    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黄德奇

    “瑞安是温州模式发展最快、最典型的发祥地”

    37年前,33岁的黄德奇进入瑞安县工业局,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从那时候起,他扎根在工业企业一线,切身感受着瑞安本土经济发展的脉搏,见证了瑞安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

    “30年前的瑞安,是民本经济、草根经济发展的孕育摇篮,更是‘温州模式’发展最快、最典型的重要发祥地。”30年后,作为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的黄德奇向记者娓娓道来“温州模式”在瑞安的发祥史。

    “瑞安民营经济的起点,是家庭工业的异军突起。”黄德奇回想起当年,那种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经济热潮的蓬勃景象记忆犹新。他用几组数据记录了下来:在上世纪80年代时期,场桥羊毛衫市场就人潮涌动,一个小乡镇,生产羊毛衫的家庭作坊就达到3000多家;家家户户因此致富,一台国有厂子淘汰的生产编织袋的旧机器只需300多元,而塘下家庭生产编织袋一年下来可创收1.8亿元,对于当时的其他城市已是天文数字。

    而追溯民营经济萌芽的内生动力,是瑞安人对致富的本能需求。黄德奇说,当时瑞安的情况可以用“三少一差”来概括:人均耕地少、可用资源少、国家投资少,交通条件差。为了养家糊口,传承自永嘉学派“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等重商主义影响的瑞安人致富思想无需动员,也从不畏苦。“瑞安人‘敢’字当头,有着低调务实的性格,特别敢闯敢干敢创新创业的精神,是推动民营经济在瑞安兴旺的本质根源。”

    很快,具有瑞安乡镇工业特色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块状集群经济在全市遍地开花,这也是“温州模式”在瑞安的最主要表现。在当时以务农为生的塘下韩田村,村民为了生计,做起了低档的汽车配件,不经意间创办了塘下第一家汽摩配企业。通过“亲帮亲、戚带戚”的方式,全村掀起了“办厂风”,发展到370余家汽配企业,带动经济飞速发展,汽摩配件为韩田撑起一片致富天地,使其一跃成为浙南首个亿元村。

    “最旺盛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瑞安的29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群体。”黄德奇回忆,当时他到乡镇村庄调研,发现多地自发形成了特色的集群产业。比如塘下是汽摩配,莘塍是塑料制品和服装,马屿是皮鞋、眼镜、蛋糕箱生产,仙降则是胶鞋,诸如此类的“一乡一品”生产基地,还有工艺品、陶瓷、水暖、标准件、机械等,驱动着瑞安乡镇工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一组数据表明,瑞安乡镇工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5764万元,飞跃到1996年的176亿元,乡镇工业经济的地位在全市工业产值205亿元中,五分天下占了4分半。

    “这30年,民营经济就是瑞安经济腾飞的主战场。虽然这几年瑞安经济经历过金融危机、土地资源等瓶颈,但‘温州模式’并没有过时。”黄德奇说,民营经济在瑞安的经济总量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还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这个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对于民营企业及民营经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相信民营企业的活力、生命力,期待“温州模式”在瑞安的再一次发力,有新的腾飞。

    原瑞安县县长彭克兴

    “把道路开出来,放手去干”

    作为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瑞安的经济发展充满着民间的力量。然而,民间的力量没有聚力也难以爆发,它需要一个推手。在“温州模式”在瑞安的萌芽发展时期,这个推手就是当时的政府及党群干部。

    从1980年到1984年四年间,正是瑞安民营经济“肆意生长”的关键成长期,也是当时时任瑞安县县长彭克兴的履职期。30年后,今年已83岁高龄的彭老回忆起当年仍然感慨不已:“民营经济对瑞安的发展太关键了,如果当初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没有这30年的发展,也势必没有如今这般模样。”

    推广塘下实验区的经验

    提到“温州模式”在瑞安的发源,彭克兴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4年5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对浙江省委《关于逐步发展公社(大队)经济和试行公社干部不脱产的意见的报告》作下重要批示(简称“五·二七”批示)。此后,瑞安县塘下区被辟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公社干部不脱产实验区”,全区17个公社全面实行干部不脱产试验,并兴办了一批社队企业。彭克兴当时时任塘下区联社社长,是干部不脱产试点的亲历者。

    5年后,这个实验区虽然因特殊历史原因而关停解散,却培养锻炼了一批不脱产干部,办社队企业的意识和经验也保留了下来。“塘下的经验就是社会需要工业产品,但因为各种限制,路打不开走不出去,集体经济发展没有一个监管和指导单位。”彭克兴说,到1976年下半年粉碎“四人帮”后,瑞安县根据当年塘下实验区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在县里成立工业局,成立区级工办,对各区工业企业进行引导。干部们纷纷把“帽”放在办公室,人到下面领着老百姓去办厂子。这一时期,我市个体经济迅速在塘下、莘塍、仙降一带勃发,只几年时间,很快繁衍成一村一品的村块行业集聚经济。

    局限中把道路开出来

    当时,瑞安经济大部分已是个体、私营的天下,有别于外地占主导的集体经济。“虽然跟外地的集体经济有区别,但老百姓要吃饭,就要把道路开出来给他们,放手去干。”彭克兴说,当时国家尚未颁布相关条例和法规,他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给一些实在的支持。各个区给要外出的供销员打证明,尽量给一些方便,名义上是松散的集体经济,实际上是个体、私营。中小企业相继注册为股份合作制,带上了集体经济的“红帽子”。

    有人总结,“温州模式”的政府治理是有限有为有效,这也在当年瑞安政府出台的政策上体现出来。在个体私营经济萌芽时,政府采取了不压制、不扼杀的态度,放手让老百姓创业;而当民营经济、乡镇工业起步后,我市政府不为各种争论和非议所惧,承受压力,并于1983年出台了《关于发展乡镇工业的若干政策规定》,鼓励乡办、村办一起上;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我市于1985年又实施“不限制经营人员、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济条件”的“四不限”措施,能交给市场办的事尽量交给市场办,创造了个私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全国聚焦瑞安家庭工业

    政府与党群干部的鼓励态度和角色探索,有力推了一把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搏击的瑞安人,作为乡镇股份合作企业的雏形——家庭工业应运而生,并作为“温州模式”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引发了1986年全国上下人士来瑞“考察热”。

    “当时塘下、汀田到处都有家庭编织机,许多人家都是‘带儿机’的‘嚓嚓’声。”彭克兴回忆,当时全国领导到温州考察,塘下的家庭工业是必看内容。1986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塘下召开了一次有“七级书记”和专业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上,万里直夸温州个体户们“能干”,打消了他们顾虑,又进一步促进瑞安人在改革开放大道上往前闯的劲头,肯定了“温州模式”在瑞安的发展成果。

    老一代创业者温邦彦

    无所畏惧,

    在缝隙中闯出生路

    抛掉铁饭碗,自端泥饭碗,在30多年前是别人眼中另类的傻事。然而,就是因为干了如此“傻事”,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总裁温邦彦走上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道路,一圆自己创造发明生产发明的梦想。

    和所有上世纪80年代敢拼敢闯的瑞安人一样,温邦彦是一位敢于突破“禁区”、抛开传统的创业者。1981年,当时已在瑞安机械厂担任技术科科长的他,为了实现自己不断钻研技术并使产品投产的想法,毅然辞去了科长一职,离开单位,准备创办一个专门生产自己发明的新产品的工厂。

    当时,这个消息让厂里厂外议论纷纷:“技术科长,还有编制,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自己办厂,别成了资本家,让儿孙背黑锅呀。”种种争议,拦不住温邦彦的决心,他觉得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凭着自己的技术本领赚钱,靠双手致富实现梦想,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砸锅卖铁,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温邦彦创办了永久机电厂。他把自己仅15平方米的住房办成了试制厂:床前摆着老式宽板凳,作为钳工桌;床下是仓库;缝纫机台面铺上图板成了设计室;写字台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成了装配间;6平方米的厨房则成为日夜工作的试验室。虽然条件艰苦,温邦彦和两个徒弟却乐在其中,生产出了电磁阀产品。

    虽说当时个私经济已蓬勃发展,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瑞安还深受姓资姓社的困扰,刚刚起步的温邦彦遇到了诸多困难。“因为是刚诞生的民办工厂,产品质量过关却因为没有鉴定而销不出去,后来产品畅销了,又常常被一些国有大企业仿造。”他说,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强、销售渠道广,反而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市场,民办企业却只能在市场的夹缝里苦苦挣扎。

    为了在缝隙中闯出生路,温邦彦早早树立了专利申请的超前意识。在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他就申请了3项专利,头一个月里,共递交了6项专利申请。同时他也敢于投资,不惧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专利获得后就投建了新厂房,在国内率先创办了“三位一体”的永久机电工厂、研究所和学校,此番动作在当时全国的私人企业中颇为少见。

    “瑞安民营经济能走到今天,除了一股无所畏惧的拼劲闯劲,更在于信奉坚持创新创业这一信条,这也是老一辈创业者给新生代的精神财富。”温邦彦说。

    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周万顺”那一代的创业模式已然过去,但父辈们的创业精神早已融入血液、渗入血脉。

    有人毅然辞去高管一职,下海创业,打造了造纸控制阀第一品牌;有人涉足互联网金融,做一番父辈们未曾尝试的事业;有人以“外行人”身份闯荡电子商务行业……

    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说,“温州模式”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把温州人自身变成了资源。

    在“温州模式”重要发祥地的瑞安,新生代企业家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实际行动诠释温州人精神,开启“温州模式”新篇章,书写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主题。

    新生代创业者陈晓宇

    辞职创业打造造纸控制阀第一品牌

    2003年创办的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温州难得一见的“00后拟上市企业”,同样年轻的还有公司董事长陈晓宇,他是一名“75后”。

    陈晓宇17岁在瑞安调节阀厂,19岁升任厂长助理,却在28岁之时辞去高管一职,从头开始创业,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力诺阀门公司。

    “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原有的平台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我期待更大的发展空间、想象空间。”陈晓宇回忆说。

    这其实是温州人骨子里创业创新的精神体现。“‘温州模式’的成功,既植根于大众创业,也植根于万众创新,充分调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使温州发展拥有最深厚的动力源泉。”陈晓宇说。

    时移世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机会更多,而进入新世纪后,市场竞争却更激烈了。“企业要想生存,与以往相比就要有所突破,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系统管理。”陈晓宇说。

    从公司创办以来,陈晓宇一直相当重视产品的研发设计,近年来更是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专门针对同行解决不了的难题进行研发。公司目前已拥有29项国家专利技术,并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国造纸控制阀第一品牌。

    经历快速发展后,力诺2008年对战略目标做了重大调整,将“做精、做强、做大”调整为“做精、做强、做久”。在陈晓宇看来员工是企业“做久”的关键所在。

    在对公司股权结构进行调整时,“力诺”拿出3%股份提供给骨干员工,让近20名骨干员工成为企业的新股东。同时引进战略投资机构,以股权换空间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资本资源。2014年8月8日,浙江“力诺”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温州企业,成功对接资本市场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陈晓宇说,虽然30年前的“温州模式”,与今天相比,或许已有所变化,但“温州模式”永远不变的是温州人创业创新的精神。

    新生代创业者蔡云飞

    不会网聊的“外行人”闯荡电子商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大胆改革创新,是温州赢得先发性发展优势的关键。这在艾千家居创始人、公司总经理蔡云飞涉足电子商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简约的椅子,简单的桌子,简洁的沙发……走进艾千家居位于瑞安日报万事好网络经济创新产业园的线下体验馆,正在装修,各种极简式家具被布置得简洁大方。

    “过几天,我们还要在这边摆放几台电脑,供消费者上网体验。”蔡云飞指着一旁说,“我们线上有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线下有体验馆,这样一来,既方便消费者足不出户网上挑选,又可以让消费者在线下体验馆了解家具品质。”

    坐在对面,蔡云飞说起O2O侃侃而谈,可在创立艾千家居之前,她还是个连上网聊天都不会的“外行人”。但从商十几年的她颇有远见,眼见身边朋友涉足电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她意识到不做电商将被时代淘汰。看准发展趋势,大胆尝试,2011年,她投资200多万元,与合伙人成立艾千家居,先后在天猫、京东上开设旗舰店。

    近年来,艾千家居线上销售量稳步上升,但是蔡云飞觉得家具的特殊性,光在线上销售,消费者体验不足。于是,在红星美凯龙家具商场落户温州时,她决定马上进驻,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今年又在家乡设立了线下体验馆,未来还将布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一二线城市。

    今年,蔡云飞又紧跟趋势,布局移动互联网,艾千家居已进驻“有赞”微商城。“‘温州模式’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阶段,具体形式或许在不断变化,但成功的基本经验和内在精髓却一脉相承。”蔡云飞说。

    新生代创业者叶小伟

    做一番父辈未曾尝试的事业

    “我在上海出差,处理‘股信网’一些事宜。”昨天,记者致电瑞安金融创新产业园总经理叶小伟时,他在电话那头说。

    上海、瑞安两头跑,已成为叶小伟的工作常态。这继承了父辈的吃苦耐劳精神,但他又做着与父辈完成不同的行业——金融,特别是时下热门的互联网金融,更是父辈们未曾尝试的事业。

    叶小伟口中的“股信网”便是一个线上互联网股票配资平台,是他新创立并于去年推出的,在业内首创线上股票配资引入资产管理机构进行风控管理,并由专业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第三方本息担保的平台。经过运营,“股信网”已于3月25日挂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5月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众筹平台“浙里融”开放股权众筹。

    不单单是“股信网”,叶小伟还是温州首家民营金融产业园瑞安金融创新产业园的操盘手。如今,瑞安金融创新产业园已成为城市金融转型发展的“大脑”,浙股交中心瑞安运营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瑞安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先后进驻该园,并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温州市第三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叶小伟说,无论何时,“温州模式”都不过时。随着变迁,他们从事的行业与父辈有所不同了,工作方式变了,工作环境也变了,但不变的是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诚实守信的温州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下通
   第00011版:百姓事
   第00012版:榕树谭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乐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三十年,“温州模式”见证瑞安 经济腾飞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3 三十年,“温州模式”见证瑞安 经济腾飞 2015-5-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