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民办中职改革脚步
赶上变化速度
■王国荣
曾经辉煌的民办中职,办学10年来却风光不再,举步维艰,仅我市就从11所衰落到现今的2所。近日,这两所学校(市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市永久机电学校)联姻,组建了市第一民办职业教育集团,以期走出办学困境(详见本报5月21日第3版报道)。
记得当年民办中职办得风生水起时,教育部曾向全国下发了“教职成〔2006〕5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要求“大力推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重要措施……努力扩大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然而,时过境迁,“计划”步子赶不上“变化”速度,没几年工夫,被要求“大办”的民办职校就开始走下坡路。
一边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一边却是“办学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究其原因,还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比如《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纳入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一管理,生源所在地不得设置障碍和实行地区封锁”,可是在市著名企业家、永久机电学校创办人温邦彦看来,“我们民办中职学校没有招生优惠政策,招生宣传也受一定限制”,“教师待遇低、没有编制”,与《意见》要求的“享受同等待遇”相去甚远。这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并非学校自身能够解决。
当然,温州民营经济是一面旗帜。同样,民办中职也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需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如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我市的民办中职“专业性”不够,办学视野狭窄等。因此面对现实,如何重振旗鼓、走出低谷,是摆在民办中职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现在两校联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啻是一次民办中职改革的“破题”之作。有作为才有地位,民办中职的作为,在于开拓创新,转型升级。以民办中职自有的灵活优势,就看集团如何趁势“体检”,怎么在内部管理、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方面作出优化调整,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其中关键一点,还要看用什么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吸引生源,拿什么优惠政策和待遇留住优秀教师。好在“两校合作组建教育集团后,马上就能通过省二级重点职业学校的等级评定”,至少场地、招生数等的限制可以有所改善。
面对市场对技术型毕业生的巨大需求潜力,每年所需技术工人缺口数万个,机械类、汽配类、电子类、生物化工类、餐饮旅游类等岗位都急缺人才,可谓前景一片看好。最近还看到报道,今年秋季学期起,江苏民办中职的学费、住宿费都将由学校自己说了算,物价部门表示这主要是为了激励民办学校发展,以透明的收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愿类似的好消息、好政策源源不断,更期待瑞安第一民办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与作为,改革的脚步赶上变化的速度,在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在“高、专、尖”的路子上,样样都能表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