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商业利益
绑架了教育本义
■剑胆
近日,山东临沂兰山区某小学有学生家长反映,该校上周五组织开家长会,会议的主要内容不是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问题,而是推销一款手机产品。此事经网络曝光后,人们纷纷质疑此举存有商业利益,而校方回应称,“购买这款手机完全自愿,学校并不强求学生购买。”
乍一看,涉事小学推销的手机产品应该是个不错的东西,家长只要预存360元话费,就可获得4寸双网双待智能手机一部,而且手机产品进行联网后,不仅方便接收学校的家庭作业信息,随意点看网络上的教学视频资源,还可以定位孩子的去向,孩子进校、离校都会通过短信告知家长。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如此高性价比的“手机+学习机”为何会遭到家长们的齐声吐槽与质疑?
笔者认为,情况远非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到底是谁在不遗余力地向家长推销这款手机产品?是学校,还是通讯设备经销商?不难看出,站在台前的是学校,而幕后的推手则是经销商。如果没有学校的许可,商家是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家长市场的,反之,如果没有经销商的技术支持,学校是使用不了这款产品的。
其次,这款手机的功能真如宣传的那样强大?明眼人很清楚,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像接发短信、查看微信、点播视频等,一般的智能手机都能实现,而像定位查询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则属于极少数家长的需求。
再者,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面对众多家长的质疑,学校辩称是“完全自愿”购买的。可事实上,如果学生不买,就会收不到学习资料,甚至连作业也收不到。这种将手机与学习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显然不是家长自愿选择的。换言之,在与学习挂钩的默认前提下,哪个学生家长敢轻易“自作决定”?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在不少商家的眼里,学生群体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他们想方设法打入学校管理系统内部,把学生当做“摇钱树”。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该校现有学生2100多人,如果除去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大约有1700人,按照每人360元计算,涉及金额60余万元,倘若再加上每月最低28元的消费,这里面该有多大的利润?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并不鲜见,像某出版商把一部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定价为接近天价的980元;某银行通过与学校合作,变相强制学生办理某银行卡,否则不能缴纳学费,不能刷卡吃饭、洗澡、借阅图书……我们不知道上述学校是否从中得到好处,但是这种向学生推销商品和服务的做法无疑已经违反了有关教育法规。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才是其重要职责,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诱惑面前,教育切不可丧失底线,失去操守,被商业利益所绑架,沦为别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