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引热议 不少观众关注隔代教育、精英教育……
“虎妈猫爸”的焦虑该如何缓解?
近日,由赵薇、佟大为等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受到观众追捧。该剧重点聚焦孩子的教育问题,开播后连续抛出隔代教育、家庭教育、精英教育等话题,引发不少观众热议。
忧虑 隔代抚养VS父母培养
专家:不提倡隔代教育
《虎妈猫爸》一开篇就展现了奶奶“公主教育”带来的后果——孙女罗茜茜说话口无遮拦,到别人家做客嫌这嫌那,还对父母指手画脚。面对这样的“小公主”,奶奶丝毫不以为意,最终导致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变身“虎妈”。
这样的剧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一些年轻家长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
“我们平时上班很忙,还经常需要加班,孩子就全权托给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太疼爱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平常孩子犯了点错,我要小小惩罚一下,奶奶都会袒护。现在孩子有恃无恐,我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类似家庭在我市不在少数,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基本上都由老人照顾。对此,有关心理专家表示:孩子在任何年龄段都提倡应由父母抚养。如果由老人抚养,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自然少了,这不利于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
困惑 虎妈猫爸VS慈母严父
专家:父母要满足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
剧中,在公司强势的毕胜男在教育孩子方面依然强势,成为一名严厉的“虎妈”;而性格温顺的罗素就成了“猫爸”,夫妻俩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在瑞安,“虎妈猫爸”模式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
据了解,许多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虎妈”其实有自己的苦衷。“孩子爸爸应酬比较多,孩子每天的作业只能由我盯着完成,我要是不严厉一点,孩子根本不把你的话当回事!”一位妈妈抱怨说。
有心理专家表示,其实“虎妈猫爸”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同时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要满足孩子成长的不同需求。“虎妈猫爸”相对“慈母严父”是一种形象上的错位,过度男性化的母亲和过度女性化的父亲容易让孩子产生性别混淆,对孩子心理发育会造成影响。
争论 精英教育VS快乐教育
专家:报班还是要以孩子兴趣为重
剧中,毕胜男和罗素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出现分歧,毕胜男为罗茜茜制定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计划,报了很多兴趣班,坚决执行“精英式”教育;而罗素则认为对孩子应该以快乐教育为主。
现如今,不少家长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孩子除了在学校的语文、数学等科目要达到高分外,还必须要参加书法、绘画、钢琴等兴趣班。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孩子每样都要做到最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不努力比别人做得好,就会被社会淘汰。
对此,相关教育学者建议,报班要以孩子兴趣为重,不能把兴趣班看成是只求结果的一种学习。很多家长强行要求孩子报的兴趣班,孩子提不起学习兴致,最后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缓解 “虎妈猫爸”的焦虑到底靠什么?
对于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提及的“幼升小”、“学区房”等教育话题,媒体评论员蒋丽丽在《‘虎妈猫爸’的焦虑要靠教育创新来缓解》一文中写道:
剧中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暴露了当下很多学生家长共同的教育焦虑——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该不该随大流“拼爹”找关系,拼钱报兴趣班,拼精力辞职陪读……正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以才会出现择校、学区房、兴趣班等带有鲜明时代标签的词汇,也才会有如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几代人跟着一起焦虑的“时代病”。因此,缓解当代“虎妈猫爸”们教育焦虑最好的解药该是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现行探索一些中小学教育教改的措施,最终在条件成熟时汇总起来,形成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仅仅是规劝社会成员个体改变望子成龙、一心走独木桥的观念是不现实的。
(苏梦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