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5周年,健在的瑞安老兵仅58位,均已八九十高龄
这群“最可爱的人”要出书留住历史
■记者 缪星象 文/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5周年。在瑞安,如今健在的志愿军战士有58位。近日,为了纪念抗美援朝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这些年龄已经在八九十岁的老人们,正在筹划捐资印刷纪念册。他们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抗美援朝的故事和精神留给后人。
瑞籍志愿军
老战士
健在的有58位
位于市区仓前街134号的瑞安市抗美援朝研究会,是我市抗美援朝老战士们聚会的地方。今年83岁的马发泉是研究会的创始人,也是志愿军老战士。
“2010年,我们成立抗美援朝研究会时,瑞安还有108位老战士,现在健在的只有58人了,年龄在82岁到90多岁。”马发泉对记者说,今年是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可能是老战士们最后一个比较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年份了,“到70周年时,恐怕我们很多人都不在了,大家只能从书上学习志愿军的事迹和精神了”。
记者看到,抗美援朝研究会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书稿,厚厚一叠,布满了照片和文字。马发泉说,筹备工作进行一年多了,全书220多页,除了从全国各处收集的当年的战场的照片之外,还有这10多年来他从各处收集的老战士的回忆录、题词,各地发起的纪念活动,力求给后人留下最真实的记录。现在书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目前主要是资金问题。
让人感动的是,很多瑞籍志愿军老战士都非常关心这本纪念册印制之事,今年4月底,他们主动发起募捐,从退休金中省下钱来,你一千、我两千地捐资,目前已经筹集了17万元。“我们打算印刷1000多册,给我市的各大学校、单位和外地的志愿军老战士们都寄送一份。”马发泉表示,老战士们还希望能够在今年10月份左右举办一场纪念大会,纪念册和会议的总费用可能要超过25万元,目前还在筹集之中。
[忆往昔峥嵘岁月]
记者从市抗美援朝研究会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瑞安响应上级号召,共有4000多人报名参军,其中748位战士分批次赴朝作战,28人壮烈牺牲。目前我市健在的58位志愿军老战士,都已是耄耋老人,但对于那段战争岁月,他们仍然记忆犹新。
雪夜急行军百里 智擒三敌获三等功
讲述人:伍淦生 87岁 老家云周屿头
我于1950年4月1日参军,1950年11月下旬,我们作为所在师的先锋部队赴朝。到丹东时,鸭绿江上的铁桥已经被敌人炸断,我们马上坐火车赶到吉林省集安,从那里入朝。那时气温-35℃,积雪1米厚,为了隐蔽,我们衣服全部反穿,白色的里子朝外。我们日夜行军走了七天七夜,一个晚上走了100华里(即50公里),路上还时常遭遇敌人,靠夜战和摸索前进。我们师在路上冻死和遇袭牺牲的接近一半,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打到前线,把敌人赶跑。
1953年7月13日晚上,上级命令我们消灭李承晚的白虎团。敌人在防线上挖了2米多深、3米多宽的反坦克交通沟,我们用炮火把交通沟中的敌人消灭,但我军战士占领交通沟后,敌人的炮弹也一样打过来,我们的牺牲也很大。
晚上21时以后,我们占领了敌人的阵地。24时,营长叫我和一位来自四川的战友到阵地南面山坡上搜索残敌。我们在山上看到一个天线露出地面,判断这里可能是一个暗堡,还有敌人在里面。我们试探着喊话让他们投降,他们听不懂,往外射击。我们马上隐蔽好,往里扔了一个手榴弹,过了一会儿,里面出来3个敌人,一个白人两个黑人,都倒背着枪出来了,其中一把枪上还挂着一件白衬衫,就是投降的意思。我们两人押着3个俘虏,缴获了3支卡宾枪、300发子弹、6枚手榴弹、一台炮兵观察用的高倍数望远镜,还有一台两用电台,那个电台比我们的先进多了。后来部队通令嘉奖,给我记了三等功。
四次死里逃生 炮弹离我不到一米
讲述人:赵杰 89岁 瑞安市区人
我在1952年9月到达朝鲜。我是炮兵部队观察员,经常要到前线察看敌情。1952年10月,我们从邱少云烈士所在的部队手中接防了391阵地(邱少云烈士就是为了占领这个阵地牺牲的)。阵地比瑞安西山大不了多少,接防后一天一夜,敌人打来了5万多发炮弹。
为了找到敌人的炮兵阵地,我和一名战士晚上摸到前沿阵地。走到一半时,被敌人发现,炮打了过来。我赶紧趴下,炮弹打下来后,离我不到一米,还好是枚哑弹。我爬到前方交通沟里,敌人还在开炮。我手里拿着秒表,通过火光和炮声相隔的时间算出敌人的距离。第二天,我军就用炮火消灭了这个火力点。
为了隐蔽,我们都是睡在坑道里的。有一次,我们团司令部的电话线被敌人的炮火打断。电话员拿着电筒找电话线,手电筒的光线被敌人发现。第二天天还没亮,敌人派3架飞机过来轰炸,准确击中我们的坑道。在坑道最外面的交通员当场牺牲,电话员重伤,卫生员轻伤,我在最里面没有受伤,但被埋在坑道里,战友把我们救了出来。到1953年7月停战,我在朝鲜总共就一年不到的时间,但这样死里逃生的事情,经历了4次。
新义州一片废墟 战士们义愤填膺
讲述人:瞿笃启 89岁 老家陶山镇桐利村
我23岁时在东北参军,任当时的64军教导团成员,隶属第19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是正排级干部,很快就入朝了。当时的朝鲜新义州是座大城市,和温州差不多。我们过鸭绿江的时候,这座和中国仅一江之隔的城市已经被敌人炸成一片废墟,战士们触动很大。大家都说,如果不抗美援朝,我们的家乡也保不住。
当我们到大同江的时候,敌人已经在我军的攻势之下撤退,遗留下了一大批坦克车辆。首长告诉我们,这些坦克是敌人仓皇逃走后丢弃的装备。当时我们部队里还没有坦克兵,没办法把这些坦克开到偏僻的地方隐藏起来,敌人很快派飞机把这些坦克都炸掉了。
就因为我们缺乏技术,那么好的战利品转眼成了废铁,太可惜了。看到现在国家变得这么强大,我打心眼里高兴。
深夜行军遇空袭 腰部被弹片击穿
讲述人:戴宏轩 89岁 瑞安市区人
我是1953年到的朝鲜,那时候战争即将结束,但敌人的空袭仍很厉害。我们白天不行军,到下午16时天快黑时开始行军。夜雾弥漫,我们在遍地弹坑的路上走着,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寂静里,我却清晰地听到有孩子读书的声音。后来才知道,那是朝鲜的小孩子们在防空洞里念书,听着读书声,我们都很感动,觉得朝鲜人民和我们一样,都爱好和平、热爱生活。
有一个叫孤山的地方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敌人不管有没有看到目标,都要轰炸。当我们行进到这里时,晚上一片漆黑,敌人看不见我们,我们也看不见敌人,只听到飞机的声音,知道敌人来轰炸了。我的腰部被弹片击中贯穿,但我的情况还不算严重。有一位班长,行军间隙喜欢唱歌拉手风琴,为大家鼓舞士气。爆炸之后他一直喊,“我的腿到哪儿去了?”大家这才发现他的双腿已经不见了,很快他就因为流血过多牺牲了。同时牺牲的还有一位保卫干事,他身上一滴血都没有流,可能是直接被冲击波震死的。
最后一战准备冲锋 炮火中迎来停战
讲述人:曾仲育 88岁 老家陶山
我是志愿军21军63师的,1953年3月15日下午17时过鸭绿江。7月13日,我们参加了停战前最后一场战役——金城反击战。我们是预备队,开始打的时候我们在二线,打到16日的时候我们接防,成为了最前线的部队,和敌人就300多米远的距离。当时我们随时准备冲锋,但战斗主要是以炮战的形式进行。我们白天炮战,晚上趁夜色修复被敌人击毁的工事,就这样反反复复一直打。到27日那天,停战协议已经签下来,上面通知到朝鲜时间晚上22时停火,从当天晚上20时到22时,双方都拼命开火,打得火光漫天。到22时,我们守约停止炮击,敌人也都安静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能够活着迎接和平的到来,我们都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