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世不修住海边,祖公无业海当田,脚踏船板三分命,发风作报叫皇天”
上马村:“张虾虮”和“母子榕”的故事
上马村全景
上马村大榕树
上马村公园
逊田河两岸

    上马村

    “前世不修住海边,祖公无业海当田,脚踏船板三分命,发风作报叫皇天”

    “张虾虮”和“母子榕”的故事

    ■记者 陈绵绵/文 陈立波/图

    上马村位于鲍田,村里的逊田河一直通向临近东海的滩涂地带,靠海吃海便成了该村的特色。逊田河的北岸河边以及河中央,伫立着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成了该村的地标。说起上马村,不得不提“张虾虮”和这两棵古榕的故事。

    “上马虾虮莘塍五香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张(温州话,张网捕捉)虾虮”的那段历史,至今仍是上马村村民茶余饭后的美谈。上马的虾虮与莘塍的五香干齐名,早前便有“上马虾虮莘塍五香干”一说。

    据村里人介绍,“张虾虮”这门行当在当地已几百年的历史,村里的先祖就以此谋生,而上马村的地名也可能取自“上网”的谐音。

    “上马村不靠山,农田少,发展渔业在当时也是无奈之选。”今年86岁的村民周魏兴告诉记者,至今,老一辈们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前世不修住海边,祖公无业海当田,脚踏船板三分命,发风作报叫皇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马村的“张虾虮”达到了繁盛时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艘‘虾虮船儿’,村民们从靠‘张虾虮’贴补家用,慢慢发展到发家致富。除了“张虾虮”之外,村民们还从事“张横洋”(近海捕捞的一种门类)、“打擂网”(大面积获取的手段)等近海作业,上马村也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鱼米之村、富裕之村,邻村的姑娘都想嫁到上马村来。当时也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海鲜想吃爽,女儿养大嫁上马……”

    “那时候,‘张虾虮’的从上马村这边的滩涂一直排到莘塍、上望那边的滩涂,可惜那样热闹的场景已难重现。”周魏兴说,改革开放后,塘下流行办厂做生意,很多人都认为“张虾虮”太辛苦,改了行,现如今,村里从事这行的仅寥寥数人。

    “走遍天下不及上马榕树下”

    除了“张虾虮”之外,说到上马村,不得不提的还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

    “走遍天下,不及上马榕树下。”今年71岁的村民陈振兴说,在以前,榕树下既是村民们的商贸集散地,又是文化休闲中心。村民们喜欢在树下纳凉,听鼓词,甚至还有买卖虾虮的。“隔壁村民、路过的行人,累了也都会在榕树下休息,有的坐着,有的直接躺下来,他们都说上马村的榕树下最凉快。所以才有了‘走遍天下不及上马榕树下’一说。”陈振兴说。

    根据记载,上马村的这两棵古榕,一棵树龄900多年,立于逊田河的北岸河边,另一棵树龄600多年,立于河中央。两棵树相隔近百米,村民们称之为“母子榕”。据陈振兴介绍,上马村的母亲河逊田河河道笔直,民间有“河直无潭,心直无财”的说法,祖辈们就在逊田河的北岸河边种了一棵榕树,后来觉得还不够,又在河中间种了一棵,河水自此绕着榕树而过。

    在大榕树的树根部,至今还有个神台。据说,以往村民们出海作业,设备简陋,风险很大,家人都会在榕树下祈福。如今,村民们几乎不出海了,在榕树下祈福的传统却依然流传下来。榕树给了村民一种精神寄托,也正因此,村民们对榕树有敬畏之心,从来不会在榕树底下倒垃圾、大小便等污秽之物。

    而上马村的大榕树下之所以特别凉快,村民们推测,这应该跟榕树的树龄长,枝叶特别繁茂有关。大榕树的茂盛生长,又得归功于逊田河的不竭河水。

    陈振兴至今清晰记得,1968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他向部队请假回家探亲。车子在岑岐村停下,他一路走回家,沿途的河道甚至连塘河的河水都几近枯竭。而到了家门口的逊田河河边时,河道里还有少量河水,邻村的村民都来挑水喝。回到家后,家人告诉他,那时已经有90多天没有下雨了。而逊田河河水缘何不竭,就不得而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财富榜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1版:云江潮
   第00012版:新居民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上马村:“张虾虮”和“母子榕”的故事
瑞安日报 今日塘下·塘河风 00010 上马村:“张虾虮”和“母子榕”的故事 2015-5-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