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啥咱爸咱妈常遭忽悠常被骗?
老人别轻信花言巧语,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些关爱

    为啥咱爸咱妈常遭忽悠常被骗?

    老人别轻信花言巧语,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些关爱

    事件回放:

    花千余元买保健品上了当

    近日,我市某社区开展了一场老年人防骗与健康养生知识的专题活动。在活动现场,不少老年人聊起了曾经受骗上当的亲身经历。市民张大妈今年76岁,她告诉记者,去年在自家小区门口买了近2000元的保健品。后来经子女查看,发现这堆保健品是属于没有保健批准文号的食品,这让张大妈后悔不迭。

    记者调查:

    安全感低、贪便宜

    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

    记者从我市公安部门了解到,近年来,骗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据了解,上门行骗、交友行骗、义诊行骗、街头行骗、电话行骗是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的主要行骗方式。

    市民王先生自曝,曾参加过生物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某酒店举行的“健康免费讲座”。“把老人聚集在一处,来推销他们的保健产品。”王先生说,讲座结束时,推销人员给大家免费发放了一种灵芝胶囊试用品,“但是,工作人员称这种胶囊要坚持服用一个月以上才有效果,因此现场有很多老年人掏钱购买。”

    据了解,老年人在保健产品等方面受到权益侵害一直是个突出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最关注健康消费,对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产品消费等需求旺盛,一半以上老人误信保健产品对疾病有治疗功能。

    除了保健品推销行骗外,还有些骗子把行骗的目光盯住了一些独居的空巢老人,假借相关单位之名,上门行骗。

    家住西门社区的吴奶奶告诉记者,老伴多年前去世了,子女在外地经商,她独自居住。有一天,一名自称是自来水公司员工的男子上门检查水龙头等设备。吴奶奶就热情地招呼他进门。小伙子对水龙头前后检查了一番,更换了水龙头滤器,收了300元的材料费和更换费。“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假的,根本没有自来水公司员工主动上门检查水龙头的事情。”吴奶奶说。

    为什么骗子屡屡对老年人“下手”?有专家分析,这跟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许多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有关。此外,老年人的安全感低、爱贪便宜等一些心理,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去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发布的《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中提到,当前我国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除了老人自身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关爱不够,特别是与子女对老年人关爱不够有关。

    他们说:

    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专家

    市民老王:很多老人都很钟情于各种健康保健讲座,热衷参加“免费义诊”。我觉得,老年人注重保健,购买、服用保健品,无可厚非,但这也给了一些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出现在公园、小区的穿白大褂的“专家”,其身份很难查实。想要真正得到专家的治疗、获得健康咨询,还是请老年朋友去正规医院。

    保健品推销员太热心了,难以拒绝

    市民吴阿婆:我今年60多岁,身体很好,从来不买什么保健品。但是,有一次在朋友家里遇到了一个超级热心并且很有耐心的推销员,她一直给我们讲平时应该怎样保健。我明知道那些保健品根本没有疗效,最后还是花钱买了几盒。我就是被推销员的热情给感动到了,实在难以拒绝。

    参加团体旅游,不要“爱便宜”

    市民小董:我在旅游行业干过几年,发现现在的老年人非常喜欢旅游,而且往往选择跟团出游。一些旅游公司就抓住老人“爱便宜”的心理,以低价吸引老年人报名,然后设置购物陷阱,让老年人在所谓“旅游定点商店”高价购买当地特产,从中牟利。提醒喜欢旅游的老年朋友,不能老想着图便宜,如果便宜得离谱了,那旅游公司还赚什么?如果旅游时一定要买当地特产,建议到当地的大型超市,不仅品种丰富价格还公道。

    嘉宾说:

    多种因素导致老人容易受欺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频蕾:老年人被骗是由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从老人自身的角度分析,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上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知觉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门邪说所迷惑,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生理变化是自然规律,老人历经岁月的损耗,各种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感,让老人想方设法寻求各种方式延年益寿。这种脆弱的心理和美好的期盼,也容易被骗子所利用。此外,爱贪小便宜的老人更容易上当。有些老年人穷苦出身,能省则省,一些骗子以所谓“出厂价、跳楼价”为诱饵,还施以免费礼品或“义诊”之类的小恩小惠诱惑老年人。

    除了物质,很多老人还贪恋那份“关怀”。从家庭角度出发,老人的受骗经历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有关。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在很多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就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

    不少骗子就是利用了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这一点,大打“亲情”牌。所以子女应该常回家陪陪老人,有事没事多打个电话陪他们聊聊天,多和老人交流。这样老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了,也就不容易被骗子忽悠了。还要记得给老人打好“预防针”,平时要有意识地将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一些诈骗案例告诉老人,让他们有所了解,将来遇上类似情况时,老人才能有所防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市公安局民警程翔:手段高明的骗子常常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老年人平时应该经常读书看报,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的文章和节目,从别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使自己变得理智一些。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不少销售人员利用部分老年消费者盲从、爱贪小便宜的心理,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有奖促销等形式,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提醒老年消费者,购物前一定要慎重选择消费场所,理性对待促销活动,切忌盲从广告宣传。有病应到正规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

    如果碰到“上门维修”或类似的情况,要多些警觉,打电话到相关部门核实。

    要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钱赚大钱”或“不劳而获”的念头。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找老伴、或找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报警。

    ■记者 蔡玲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 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议事厅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今日莘塍
   第00008版:聚焦点
   第00009版:微播报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百姓事
   第00012版:远望角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家周刊
为啥咱爸咱妈常遭忽悠常被骗?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11 为啥咱爸咱妈常遭忽悠常被骗? 2015-5-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