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漫谈瑞安杨梅历史(上)

    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漫谈瑞安杨梅历史(上)

    ■记者 林晓

    马上要到杨梅成熟期了。这几天,在高楼各大杨梅园,已有一些游客忍不住来询问:还要几天成熟啊?什么时候可以吃呢?而心急的人已早早买来一篓篓杨梅尝鲜了。

    6月,对于朴实的瑞安“杨梅人”来说,是个忙碌又期待的季节。再过10多天,山上的杨梅就能成熟采摘了。届时,行走在郁郁葱葱的点点红中,提一个采摘篓,品尝甜中带酸的滋味,得到的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那份轻松休闲的乐趣。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杨梅历史,走进瑞安杨梅种植的往昔光阴。

    县志上的杨梅历史

    瑞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果树种类、品种资源丰富,杨梅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物产》中,就记载有“杨梅”:“产集善乡桐溪山者为上,紫色而肥,绝佳。”

    按清·嘉庆《瑞安县志》上的说法,瑞安各地都有出产杨梅,但在“集善乡桐溪山”这个地方出产的杨梅最好。

    志书中“集善乡”为现在的潘岱下湾、白莲、谢岙、林岙、芦浦一带,桐溪山正是现在的桐溪风景区与福泉山森林公园这一带。也就是说,在清代乾隆嘉庆期间,瑞安种植的杨梅以桐溪一带俗称为“陶山梅”的杨梅为最好。

    民国《瑞安县志稿》的“物产门”中,记载的杨梅品种有“刺梅、雪梅、炭梅、丁岙梅(此种来自永嘉),锦溪乡产雪梅、炭梅,颇佳,双峰乡、鼎凤乡亦产之,近有稍黄色者为佳”。

    志书中的“锦溪乡”在现仙降、江溪一带,“双峰乡”在现云周、仙降沿山一带,“鼎凤乡”在现塘下、罗凤一带。

    从志书中可以看出,自清代到民国瑞安杨梅的品种多起来了,最好的出产地也发生了变化。西面,为仙降一带的沿山村落,东面,为塘下一带沿山村落。

    《南方草木状》中的杨梅记载

    可以想象,早在千年之前,瑞安的先民们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打猎或种植之余,累了坐在树旁偶尔发现了那么一两株长满红色小果的植物,大胆的人尝试着采摘来吃,惊奇地发现味道酸中带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野生的小果子成了抢手货。

    在此“供不应求”之下,聪明的先人又踏上了人工栽培、改良杨梅的漫漫求索路。

    世界上第一位植物学家稽含是浙江上虞人,他在27岁时投身军旅。在军旅中,他听到别人讲述南方的草木种植,同时查看南方植物的栽培技术,把这些记录了下来,编辑而成《南方草木状》一书。

    《南方草木状》大约成书于西晋永兴四年(304),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细致地描述了杨梅的形态和习性:“杨梅其子发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酸甜。”

    这里记载的杨梅并不一定就是瑞安的杨梅。但在1700多年前,中国南方出产的杨梅和如今的杨梅一脉相承,杨梅的采摘时间与颜色、味道等叙述,也与如今的相同。

    事实上,有关瑞安杨梅种植的记载相当长远。《瑞安林业特产志》的《大事记》记载:“嘉裕元年(1056),瑞安盛产杨梅。”可见,瑞安种植杨梅的历史,至少应远在1056年之前。也就是说,千年之前,瑞安的杨梅就已经“盛产”了。

    “物产门”撰稿人李逸伶

    志书的优劣与总纂以及编纂班子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关系非常密切。上面,我们讲到民国《瑞安县志稿》记载的杨梅品种、颜色、味道及出产地等。那么,这位与“杨梅”有关的人是谁?其编纂水平怎么样呢?

    上世纪30年代初,瑞安县长陈诚欲编修县志,特聘著名学者李逸伶编写县志的“物产门”。

    李逸伶(1880—1946),名籥,16岁即考取秀才,光绪末年考入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博物科。宣统元年毕业后,他即从事教育事业,历任温州中学、温州师范、女中、瓯中、瑞安中学、浙南中学等校生物、语文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奖掖后进,不遗余力,深受后学者敬慕。

    1936年至1946年,在编辑民国《瑞安县志稿》期间,“物产门”的撰稿人李逸伶时任瑞安中学生物教师。生物是他专长之学,尤其对瑞安的动植物了解甚详。他查考文献、下乡采访,对瑞安果树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按现代植物分类方法,对各类果树的形态特征、产地、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

    民国《瑞安县志稿》记录了柑橘、杨梅、桃李、枇杷、柿、梨、橄榄、葡萄、无花果等24种果树50余个品种,以及野生果树和砧木树种。

    当时,重点果树柑橘、桃李、杨梅、柿等,已在瑞安形成比较集中的产区。

    “早出杨梅值千金”古今同

    古代,杨梅、荔枝、葡萄俱属果中珍品,但诗人笔下多偏爱杨梅。历代诗人作杨梅诗,常将其与同季珍果荔枝相比,多赞其胜过荔枝,彰显了作者对杨梅的偏爱。

    宋代诗人平可正的《杨梅》,可能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杨梅诗,尤其是头两句“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已成描述杨梅的范句,让人久久传诵。《杨梅》诗如下:

    五月杨梅已满林,

    初疑一颗价千金。

    味方河朔葡萄重,

    色比泸南荔枝深。

    飞艇似间新入贡,

    登盘不见旧供吟。

    诗成一寄山中友,

    恐解楼头爱渴心。

    在平可正的《杨梅》诗中,我们知道,古代是“早出的杨梅值千金”。在如今的瑞安,也是同样的情形。早产的杨梅在市场上占据价格优势,但这些杨梅多数来自大棚种植,或者从外地(如福建等地)引进。

    据了解,早在半个月前,瑞安市场上就有“大棚杨梅”出售,刚开始以每公斤约200元出售,没过几天,马上降至每公斤100元的价格。

    “由于大棚杨梅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基本都是客户预订后果农再采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杨梅大多来自福建等地。”安阳菜市场的一位商贩告诉我们说。

    这样看起来,杨梅的价格似乎古今相同。古代有“初疑一颗价千金”,现在是先摘的以“每公斤约200元出售”。

    杨万里与杨梅酒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一首诗。诗云:

    梅出稽山世少双,

    情如风味胜他杨。

    玉肌半醉红生粟,

    墨晕微深染紫裳。

    火齐堆盘珠径寸,

    醴泉绕齿柘为浆。

    故人解寄吾家果,

    未变蓬莱阁下香。

    据称“火齐堆盘珠径寸,醴泉绕齿柘为浆”一句,就是指用杨梅做成杨梅酒的故事。这一天,他将“醴泉绕齿柘为浆”,可是,老朋友却早早地来了,杨梅酒还没熟,“未变蓬莱阁下香”就是这个意思了。

    事实上,瑞安人素有用杨梅浸酒的习俗。杨梅成熟时,家家户户浸泡一坛杨梅酒是必不可少的。

    杨梅酒是老百姓用来消暑的圣品。炎炎酷暑,谁有肚痛眩晕的中暑症状时,嚼颗泡过酒的杨梅,立马就能感觉神清气爽。老一辈人常说,“桃李饱丧命,杨梅医百病。”

    《本草纲目》里说“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看来,对于中暑,这杨梅酒是对症下药了。

    浸泡杨梅酒很简单,就是选择上好的杨梅,拣去枝叶,去除杨梅蒂,放入醇香的白酒中,这白酒要选择乡下农家烧制的白酒最好,然后放入适量的冰糖,密封好即可。

    起初,一颗颗杨梅在清洌的白酒中像红玛瑙般,这酒和杨梅可谓是泾渭分明。梅的红反衬着酒的清醇,酒的清透更显杨梅的鲜润饱满。随着时间的推移,酒因和杨梅有了一定时间的交融,原先的透明色已被杨梅汁染成了嫣红,这嫣红慢慢从淡变浓,最后变成了胭脂红。

    曾经一身红装的杨梅则悄然换成了淡颜,酒中的梅,梅中的酒,在时空转换中悄然变身。这时,若有“故人解寄吾家果”,一定能享受到“蓬莱阁下香”的好滋味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 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广 告
   第00007版:今日仙降
   第00008版:议事厅
   第00009版:微播报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2015-6-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