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
瑞安日报小记者课堂飘“香”万里
上周末,瑞安日报的小记者们在各班老师的带领下为端午节的到来学起了“缝香囊”。穿针引线、缝布料、塞棉花……小记者们学得不亦乐乎。最后的成果虽算不上完美无缺,但是看着自己亲手缝制的“香囊”,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培训中心的老师表示:端午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如今大部分孩子只知道吃粽子、划龙舟等端午习俗,但参与感很弱。希望通过这样的一节室内活动课,让孩子们既能掌握一门手工技术活儿,又能真正感知端午习俗。
(苏梦璐 文/图)
喜迎端午学缝香包
马鞍山实验小学 五年级 白紫涵
说起端午节的习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可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却让我们了解了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戴香包,并且让大家参与了“喜迎端午学缝香包”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学缝香包,心里不免有些激动。
活动开始后,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块锦缎花布、一根缝衣针、一根细线和几根彩色粗线,以及一团棉花。
我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开始缝香包。首先将细线穿过针眼,将线的两头拉齐,在末端打上结,因为上节课学习过穿针引线,所以这次穿起针来轻松又快速。接着,将布的正面朝里对折,将两边的开口处缝上,留下一个边,变成了一个口袋,然后将缝好的口袋翻过来,正面朝外,再将棉花塞进布袋里,将剩余的一边也缝好,这样,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枕头”做好了,我不忘拿针将“小枕头”的四个有点凹进去的角挑出来,让整个香包看起来显得饱满又方正。
接着我又做好了香包穗子,并把穗子缝在了香包的一个角上。正当我觉得这样应该大功告成了时,老师说道:“还要用粗一点的线缝一个带子,这样香包就可以挂在脖子上了。” 说完老师发给每人一根粗线,将那么粗的线穿过针眼,这可难倒我了,经过好几次的唾沫浸泡,我终于将粗线穿过了针眼,并且缝在了香包上,终于,一个漂亮又饱满的香包出现在了眼前。但是我还不满意,回到家后,我在香包上喷洒了一点妈妈的香水,并在香包的带子上穿了一些漂亮的珍珠,使香包更精致了。
这次的活动,不仅使我学会了制作香包,也让我对祖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一次缝香包
万松实验小学 三年级 许洛铖
伴随着清新的空气,我来到一周一次的作文学习班,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全然不知,只是带了一把老师要求带的剪刀。
老师一进教室,看到她手里的东西我就觉得有点纳闷,一块布一些棉花还有针和线,这是干什么用呢?原来是为了迎端午缝香包,让我们自己亲手做一个香包。看到这些,我有点紧张了,该怎么办呢?我从没有缝过香包,我肯定会做得一塌糊涂。然而当我认真听完老师讲的缝制步骤后,顿时信心倍增。
老师的讲解完毕,该到大家动手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了所需材料,大家兴致很高,特别好奇自己做的香包会是什么样。我拿到的是一块蓝色的长方形锦缎布料,布料非常漂亮,上面有着青花瓷图案。我把这块小小的布对折,在对折的边缘上一针针地缝起来,每缝一针都特别小心,一是怕扎到自己的手,二是怕缝错了,正当我缝得入神,一个同学不经意碰到我的手,针从线上滑落,不知道掉到了哪里,我心急如焚,蹲在地上睁大眼睛来回找,好不容易才发现它。找到了针我的心情也变得好了,于是继续缝了。两个边缝好后,手里的布变成了一个小袋子,我将布袋反过来,然后把伴有香气的棉花塞进布袋里,最后把剩余的一边缝上。
香包是做好了,可是我的手工不怎么好,看着像一个长方形的小枕头。正苦恼着,突然,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我把上面的一些部分扭一下,再用针缝住,上面就好像是一朵花。最后,我又将一串线穗子挂在了香包上。
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包,我很开心,虽然没有店里买的的精致,至少是自己努力的成果,第一次缝香包的过程也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小小的东西或者是一件小小的事,都必须用耐心和细心去完成。
相关链接
农历五月初五为民俗“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据传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为使屈原的身躯长时间保留,民间有插香艾、缝香囊的习俗。
“香囊”,又称“香荷包”、“香布袋”。端午之前,各家主妇便挨门逐户地收集巴掌大小的彩绸(布料)。然后,由心灵手巧、针线活精湛的村姑、妯娌动手设计、剪裁、缝制。香囊袋的形状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间宠物均可缝制。为使形象逼真,囊内要贴上硬衬,塞上棉絮,最后撒入从中药铺买回的“香药”。
香囊缝好后,要用五彩线——红、黄、蓝、白、黑做挂绳。五彩线,象征五行,有防瘟驱邪功能。香囊由女当家人分给每个孩童一对,可以挂在脖颈上,也可以拴在手腕上。拿去嗅香、比秀、玩耍取乐。缝香囊的本意为投江而亡的诗人屈原护躯防腐、拒邪恶近身、避毒虫叮咬。后来演变成女子针线工艺比赛的一种家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