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鸣:
为吉他插上公益的翅膀
■见习记者 张洵煜
“指间的音符像亲密无间的朋友,弹奏一曲像与老友谈心。”赵一鸣说着,随手拿起一旁的吉他,手指抬落间,琴弦微动,一首《天空之城》飘扬而出。
赵一鸣今年29岁,赵宅村人,是塘下镇人民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现为中国音协吉他学会古典吉他特聘老师、考级评委,塘下音乐协会流行音乐委员会秘书长。他说,吉他和公益是人生两大快乐源泉,两者结合能弹出最动听的旋律。
大学期间,赵一鸣练习吉他更勤快了,他经常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视频,对照着练习。
赵一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古典吉他圆润的弦声,立即被吸引住了。“民谣吉他的声音比较硬,古典吉他的声音如流水般,两者一刚一柔,完全不同。”赵一鸣说,古典吉他并不好学,不像民谣吉他那样弹法固定,每首谱子都需研究用哪个手指弹奏更动听。“研究弹法很费时,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能更了解吉他,琢磨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最后弹出自己想表达的音乐时,十分有成就感!”他说。
在学习古典吉他的过程中,赵一鸣了解到吉他中有种高级演奏技巧叫轮指。“吉他演奏技巧最难的要数轮指,学会后又能往吉他的金字塔上攀登一步。”赵一鸣又被激发了学习热情,开始挑战轮指弹奏。练习了一年之久,他终于学会了轮指。这其中还有个趣事,赵一鸣现在想来,还是忍俊不禁。原来,轮指不仅弹奏难度大,对指甲的修剪也有要求,需斜状。于是,赵一鸣经常在课间拿着修甲片打磨指甲。同学们看见了,都笑话他男子汉大丈夫跟个小姑娘似的修指甲。
从陪练到爱上吉他
“对吉他的乐感大概是从小爱唱卡拉OK培养起来的。”赵一鸣笑着说,八九岁时,家里买了一套卡拉OK设备,他天天拿着麦克风在家唱歌,有时还表演给客人看。初三毕业那年的暑假,姑妈带着小表妹去学吉他,也捎上了赵一鸣。本是陪练,赵一鸣却立马被眼前那长得有点酷的吉他吸引住了。上完课后,他总能回家练个几小时,尽管手指被琴弦刮得生疼,依然乐此不疲。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结束了,班上多数学生都没学成功,他和表妹却都学会了弹吉他。
当时的瑞安,学习吉他的青少年并不多,小小的赵一鸣背着个大吉他显得尤为注目。升入高中后,这个背着吉他的少年成了学校里的“红人”。校园文艺演出上,总能看到个男生背着把墨绿色吉他,深情地唱着当时正流行的《浪花一朵朵》,赵一鸣也因此积攒了不少“小粉丝”。
高一那年,赵一鸣代表学校参加瑞安高中器乐大赛。初次参赛的赵一鸣又兴奋又紧张,3个月前就开始了练习。放学后、下课间、熄灯前,总有他低头练习吉他的身影,伴随着日积月累的厚茧,弹奏也越发熟练。虽然最后该大赛因非典风波而取消,赵一鸣却一点也不遗憾:“3个月的疯狂练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爱流水般的古典吉他声
成立成人公益吉他班
赵一鸣不仅是个吉他爱好者,还是个爱做善事的人。参加工作后,他经常参加瑞安公益组织的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
“我喜欢吉他,那就将吉他与公益相结合吧。”赵一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2月份,赵一鸣成立了成人公益吉他班,为爱好吉他的人士免费教学吉他,每期15节课,每年两期,目前已完成两期教学,参加免费学习的中小学生和社会青年已近百人。
但这个免费吉他班可不是谁都能进的,赵一鸣立了个规矩,学员必须保证每节课都能按时前来,并且对吉他真正感兴趣。“这个条件看似苛刻,但这是我的初衷,让热爱吉他的人能够真正学有所成。”赵一鸣说。
业余时间,赵一鸣还考取了国家心理师证书,他将心理学与吉他相结合,通过吉他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信任,让大家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并经常组织团体心理活动让大家舒缓压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通过教学,让我收获了一大帮好朋友,我们会经常分享快乐和困难。”赵一鸣笑着说。
去年9月,由赵一鸣负责,塘下音乐协会送投的“心灵吉他”青少年阳光成长慈善音乐项目,获得了瑞安市第二届公益创投评审大赛的“最佳创意奖”,是中国首个开创“心灵成长+音乐教学”特色教育模式。12月,赵一鸣吉他馆被中国音协吉他学会授权为瑞安市指定培训单位,可颁发结业考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