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8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封面故事发表《瑞安:请局长下河游泳以后》一文,本报今日特予以全文转载。
你还记得第一个叫局长下河游泳的人么?
他叫金增敏,温州瑞安人,让他痛心疾首的就是自家门前的小河。
“五水共治”是怎样回应了民间期待?只要从这一事件后来的演变轨迹就能看出端倪——各地纷纷叫市长下河游泳,人们在浙江全境搜寻能游泳的河流。
端午又来,经过治理的浙南温瑞塘河水系上,无数支龙舟队正在奋力划桨。而检阅“五水共治”阶段性成果,我们今天要回到瑞安去看一看。
瑞安:请局长下河游泳以后
■记者 林 晓
瑞安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秀。
晋时,塘河在沿海泻河的基础上,由人工开凿,初成河道。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留下《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塘河波光粼粼,伴生了瑞安千年文明。
唐会昌年间(841-846),温州太守韦庸倡疏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岷岗、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与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塘河风景始盛。
“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北宋绍圣年间,温州知州杨蟠的这首《咏南塘》,绘出温瑞塘河的款款柔波。
浙南水之湄,有天瑞地安之城。而浙南水之媚,更是让文人骚客见之难忘。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过飞云江时,留下的佳句。
号称“东南小邹鲁”的瑞安,有全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飞云江和塘河水系穿流而过,境内河道纵横。
瑞安水网密布、水库众多,水域总面积为88.6平方公里,陆地水面率6.97%,共有水库30个、山塘134个,河道2418条,总长2680公里。
水,滋养了百万瑞安人民。水,也是瑞安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的情景却一度成了追忆。
曾几何时,瑞安民间方言俚语中,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引水灌溉,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不洗马桶盖。”打油诗直露,痛陈塘河的污染。
遭遇同样命运的,不只是塘河。较长时期内粗放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瑞安的水环境带来了毁灭性影响。截至2012年,全市2418条河道中,已排查确定垃圾河、黑臭河284条,水环境危机事件频发。
2013年2月16日,在外温商、杭州毛源昌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增敏,在微博上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
“悬赏门”事件后,瑞安回应民间期待,开始大刀阔斧开展河道治理。“悬赏门”直指的仙降街道,知耻近勇,在2013年就投入近2000万元,针对性地开展截污纳管、清运垃圾、拆除违章、生态修复等治理工作。
同时,瑞安推进“河长制”,实行河道治理以奖代补政策,激发各地治河热情。
事隔一年。2014年2月17日,瑞安冬泳协会江南分会50多名冬泳爱好者跳入仙降街道横街东河,亲身检验水质状况。下河游了一圈,水质远比预想得要好。原定游300多米就上岸,可不少人游了600多米还意犹未尽。
能游泳,成为当地检阅水环境治理最为直观的标准。而瑞安“五水共治”扩展到全境,方兴未艾。
这两天,家住瑞安市区万松路的蔡其国,又邀上几名垂钓爱好者,带着钓具,驱车来到飞云街道汇头村,享受垂钓之乐。
自汇头村实施河道清淤、河道砌石、河岸绿化等整治措施以来,河道面貌大为改观,水质日益好转。河里的鱼越来越多,垂钓的人也慕名而来,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和惬意悠然正在重回瑞安人的休闲生活。
而此刻,与汇头村仅10多分钟车程的南滨街道林垟湿地公园内,正锣鼓喧天,人头攒动。
旧时,林垟村民几乎家家备有小船,往来河汊之间。林垟湿地形成了河多、桥多、船多的水乡特色,被誉为“浙南威尼斯”。
如今,在“五水共治”大背景下,这一块被称为瑞安城市规划中“最美留白”的湿地启动保护建设。
建设中的林垟湿地总面积8.4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000万元。在这里,水与人的相生相依,水文化留下的历史、开启的未来被充分尊重,湿地根据人文地理环境禀赋的差异,被划分为中央湿地游憩区、农耕湿地体验区、工业遗存休闲区、湿地生态保育区和风情古镇游览区。
当前,湿地公园一期项目正在建设。在农耕湿地体验区,核心项目就是瑞安市水上运动中心,也就是当地老百姓们最喜爱的龙舟基地。据悉,一期工程今年将完工。
所以,你就不难猜测端午时节,林垟河为何这般的热闹。
看壮汉们挥起臂膀,喊出号子,清清的河水在船舷边飞溅,那清凉与酣畅就像被泼到了观众的心田上,这才是这个端午,瑞安人最享受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