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出现问题,车主如何理性维权
专家建议先充分掌握证据,再寻找正确途径维权
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人们对于汽车质量要求的提高,维权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波及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及车型,有些还由于各方原因,险些酿成群体事件,造成车主与厂商、4S的尖锐对立,上升到对簿公堂的也是屡见不鲜,对消费者、车企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那么车主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维权呢?专家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证据采集,
是车主维权的第一步
消费者维权,首先一定要采集好证据。理性的车主应在平时就养成索要并保存书面材料(如发票、协议、维修记录、清单、厂商承诺、广告等等)的习惯,必要时应进行录音。事实上,很多汽车纠纷,正是在充分、强大的前期证据的压力下,才得以顺利协商解决。
理性维权,
有必要征求专家意见
维权针对的是权利被侵犯、被伤害,而维权范围就是权利受到侵犯、伤害的范围。严重超出此范围的要求,常常会人为地阻碍正当的权利救济。具体事件中,虽然汽车厂商的推、拖、闪,的确增加了解决纠纷的难度,但车主的要求是否合法、合理、合适,有时也会成为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车主不切实际的要求,常常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
一般情况下,车主不会故意提出过分要求。但车主们常因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要求,而“肆意妄为、漫天要价”。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实事求是地提出适当要求,将是理性维权车主应当要考虑的,必要时可咨询律师或业内专家的意见。
维权不当,
维权者可能成为侵权人
现在很多车主都希望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来维权,当然媒体的声音的确是一种力量,尤其在这追求品牌的年代,因其经济、高效等原因,常成为车主们首选的维权方法。
但车主们也要注意,虽然在此过程中,车主、厂商、媒体的三方博弈可能会直接决定纠纷的结果,但各方为此博弈所采取的手段也应当在法律界限内进行。法律明确规定:“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这既是法律对车主具体维权行为的保护,也是对其行为的约束。这一点车主们必须区分、铭记,并在维权中进行适当运用、处理;否则可能导致这种维权手段效果的适得其反,甚至面临更为不利的法律后果。
汽车消费四大注意事项
如何有效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瑞安日报汽车消费维权联络站总结了一些建议,与广大消费者分享:
1.遇到商家打折降价、赠送礼包等活动,要以合同等文字形式明确下来。如要签订订车协议,则需在协议中明确交车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要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写清楚。一旦出现购车纠纷,就可以做到有据可循。如果发现商家合同条款涉嫌“霸王”条款,也可以及时向媒体和消保委反映或咨询律师。
2.注重证据的保留与收集,如发票、购车合同、说明书等,以便维权时有根有据。本报曾帮助一位细心的车主成功退车。她的车经常无故掉挡位,在4S店维修了多次,更换了包括变速箱在内的一些重要的零部件,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她对车辆每次维修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包括接待的维修人员,这为其后来成功退车提供了重要依据。
3.提车时,要仔细检查车况,细致察看外观、配件、重要部件和内饰装潢等配置是否与说明书和宣传材料中所说的相符,确定没有问题再签字。很多消费者求助我们时说:“销售顾问让我签字,我就签字。”“签字”,表明你认可文书的内容,一旦签上“大名”,就要负法律责任,不是儿戏。
4.使用车辆前,要仔细阅读用户使用手册。在车子保修期内,应到指定的特约维修点进行维修和保养,以免产生索赔纠纷。几乎很少有车主会把厚厚的说明书从头至尾完整地看一遍,只有等到遇上问题了,才会急急忙忙找出来翻看一下里面的条款。说明书里面的一些重要条款,关系到车主的切身利益,建议广大消费者还是抽空阅读一下,权当作汽车知识的补充。
如果您在买车用车的过程中,作为消费者的各种合法权利遭到侵害,请联系我们。
瑞安日报消费维权联络站地址:安阳街道安福路30号瑞安日报社一楼市民服务中心;
受理投诉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8时至17时,受理电话为0577-65917777,申请受理人需提前通过电话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