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峥嵘岁月
——访全市10个党史胜迹
瑞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浙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94年来,瑞安人民和革命志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聆听革命历史,追寻革命先烈的奋斗足迹,七一前夕,本报记者兵分两路,选取了“瑞安特别支部成立”、“驮山农民赤卫队成立”、“三县农民联合暴动”、“浙南游击纵队成立”等10件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事件进行采访,真实还原当时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英勇场面。
林去病故居
星星之火
由此点燃
深藏弄内,背靠西山,一个封闭式清式门庭。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玉海街道西门街小弄堂里的林去病故居。房子主体为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共3间,展现了林去病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林去病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在这间老房子里日益升华的。”林去病故居纪念馆展馆讲解员金园园向记者介绍林去病的主要事迹。
林去病原名宝康,字季平,为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取笔名“去病”。如名字蕴含的意义,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25年5月,林去病由温独支的主要领导成员郑恻尘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的早期党员和重要成员。“从此,他由一名爱国进步青年,成长为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战士。”金园园说。
在瑞期间,林去病、叶子午以瑞安民社作为活动据点,在发展民社社员、开展革命宣传的同时,吸收进步知识青年戴义、徐泽民、郭演九、陈明达入党,并于1926年11月成立了中共瑞安小组,这是瑞安最早成立的共产党组织。
“中共瑞安小组成立以后,林去病等人进一步从民社分社中发展党员,扩大瑞安基层党组织。”金园园说,瑞安党组织扩大后,1927年2月,经“温独支”批准,中共瑞安小组改建为中共瑞安特别支部,归“温独支”领导,林去病任“瑞安特支”书记。“瑞安特支”成员的组成,以知识青年、农民、工人中先进分子为主体。
据记载,林去病逝世时只有27岁,可他的生平、革命事迹,却让他短暂的生命无限延长,至今活在大家的心中。
陈卓如故居
浙南第一支农民赤卫队建立
塘下驮山是浙南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烈士陈卓如的故乡,陈卓如故居就位于驮山。陈卓如故居管理员陈超贤向我们介绍起陈卓如的英雄事迹。
陈卓如出生大户人家,先祖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1926年,陈卓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目睹手无寸铁的农民兄弟遭到全副武装省防军的血腥屠杀,陈卓如深切感受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迫切,暗下决心,要发动农民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8年,陈卓如、李振声、施德彰在驮山建立农民武装——浙南第一支农民赤卫队。
赤卫队建立之初,每位队员在腰间扎一条七尺长的红布,以大刀、长矛、土枪等为武器,同土豪劣绅展开斗争。由于赤卫队武器装备太差,陈卓如筹集了100块银元,派队员陈超济赶到温州,通过各种关系买到2支白朗宁手枪、40发子弹。
“赤卫队就凭这两支手枪起家。”陈超贤说,1928年3月一天,在摸清永嘉、瑞安交界的人迹罕见的帆游警察所兵力底细后,陈卓如当晚带领十几个赤卫队员前去缴枪,大获全胜。同月,陈卓如带领赤卫队队员20余人分2路攻克场桥盐警所与穗丰警察所。
武器装备改善后,赤卫队在陈卓如的带领下开展打土豪、建农会、抗租税、闹暴动,给予反动地主和国民党地方政权有力的打击。后来,驮山农民赤卫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继续在陈卓如的带领下奋战。不幸的是,1932年2月,陈卓如被叛徒出卖,牺牲时年仅28岁。
农民暴动史迹展览室
在广大农民
中播下革命
种子
仙降街道下社村的下社宫,是仙降农民武装暴动旧址之一,其左侧厢房被开辟为市农民暴动史迹展览室。
近日,记者来到下社宫,看见部分建筑已坍塌,未坍塌的门上贴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危险请勿入内”字样,提醒人们。“年初,这里发生火灾了。”仙降街道宣传委员孔繁筹说,目前该街道与文物部门正对下社宫保护迁移工作进行积极沟通。
虽然下社宫旧址部分坍塌,但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此发生的事情被世人铭记。1928年至1930年,仙降农民参与并发起两次农民武装暴动,使南区成为浙江武装暴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其中,1928年6月的三县(永嘉、平阳、瑞安)农民武装联合暴动在浙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6月19日,郑馨召开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党的联席会议。会议研究确定了三县6月28日联合大暴动。林去病回瑞后,即召集各区党组织负责人开会。会议拟定,东区、北区、南区的农民武装分三路包围攻打县城。6月27日夜,南区武装队伍约500人,在南区区委负责人林直斋、林贞甫等人带领下,从仙降、西垟出发,深夜抵达礁石。然而不巧的是遇上暴雨,潮水上涨,无法向县城前进,又迟迟不见县城的暴动信号,林直斋等决定将船只折回仙降,再做计划。折回到仙降后,却陷入仙降地主武装孙仲玉一伙的埋伏,林直斋一上岸即被地主武装包围捕去,随即押到瑞安县城。
1930年7月19日,仙降再次爆发农民大暴动。南区游击队和农民武装2000多人在下社宫集中后,由南区游击队队长李朝里率领,成功攻下杏垟里的民团据点。
肇平垟革命纪念馆
23年红色
战斗堡垒
坚如铁
位于塘下肇平垟中村的肇平垟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该馆是1989年由肇平垟村党支部首先发起,通过党员、群众自愿捐资、集体投资和上级少量拨款而逐步建造的功能比较齐全的村级革命纪念馆。
记者看到,纪念馆正门横额嵌刻原省政协副主席张忍之题写的“肇平垟革命纪念馆”八个大字,馆内陈列着瑞安东区人民革命斗争史迹和著名烈士照片,记载着英雄的肇平垟人民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
这里挂着李英才同志的一幅照片。李英才是肇平垟革命历史洪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1927年入党,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委员等职,领导过二次农民暴动,1940年被捕,关押在文成监狱,被严刑拷打,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1941年初英勇牺牲。
中村党支书谢椿向记者介绍起当年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往事。他说:1926年,肇平垟农会成立;1927年,中共肇平垟支部建立;1930年1月,永嘉中心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肇平垟召开;1937年5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来到肇平垟,恢复党支部的活动。
“23年来,肇平垟人民从来没停止过革命斗争,哪怕在最艰难的时期,红色的革命旗帜仍不倒。”谢椿说,肇平垟在解放前,曾遭受大范围围剿4次,小范围围剿不计其数,群众被关押108人,有6位同志为革命作出了牺牲。“特别是1946年期间,肇平垟有20多人参加了游击斗争,深入到湖岭等山区打游击。”谢椿说。
雷高升烈士纪念馆
英勇顽强
威震敌胆
飞檐斗拱,朴素庄重,位于马屿大南后坪村的雷高升烈士纪念馆,共3层,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1平方米,主要陈列展示浙南地区早期党员、工运领袖、红十三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雷高升生平事迹。
雷高升的铜像就树立于纪念馆一楼大厅,铜像上刻着他出生和牺牲的时间:1901—1932年。雷高升,原名施德彰,乳名式汉,曾化名雷震、雷冷霜、彭志华、彭德等。
后坪村党支书施书跑回忆说,1929年6月,雷高升任中共瑞安县委书记,同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组建瑞安红军游击队,并率领党员几十人,袭击了国民党莘塍上望盐务所。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成立,雷高升任红十三军红一团团长。根据当时中央的指示,攻打国民党的城市、乡镇作为主要军事行动目标,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就是攻打平阳。
同年5月15日,胡公冕、雷高升率领红十三军红一团,及黄岩红军游击队战士等900多人,从永嘉表山出发,突击青田平板式,击溃省保安队两个连,随即进入瑞安,袭击了陶山镇,夺取了陶山警察所全部武器,随后直驱平阳。5月24日,红一团、瑞安游击队共1600多人分为两队,攻打平阳县城,最终失败。
“这次战斗,红一团、游击队共牺牲192人,其中瑞安籍战士伤亡最大,北区、南区都有数十人伤亡。但这次战斗产生的政治影响很大,《上海报》和苏联《真理报》对此相继作了报道。”施书跑说。
葛藤湖会师地址
重整浙南
地区革命
力量
“当年,红军挺进师与浙南红军游击队就是在葛藤湖山林这里会师,挺进师从市区方向上来,而浙南红军游击队从平阳方向过来,相见后,都高兴得相互拥抱。”高楼镇龙湖社区永安村党支书曾国培对记者说,当年两军会师的地方是一片山林,这里山高林密,山势险要,地处我市与平阳交界处。在革命年代,这是天然的地理优势,适宜于游击活动。由于还没有完全通公路,如今这里人迹罕至,附近居住着五六户居民。
1935年1月,在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的背景下,由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成立。当时,红军挺进师突破敌人封锁线转战浙南地区。与此同时,原“温独支”成员叶廷鹏领导的浙南当地革命力量也有所发展,成立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组建了一支浙南红军游击队。
“因为语言不通,群众也受敌人反动宣传,有时红军挺进师连一个向导也不易找到,和浙南红军游击队的会合,将使这些困难迅速消解。”曾国培介绍,1936年7月下旬,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派农运委员黄先河,先赶往瑞安(现归文成)大峃寻找红军挺进师,之后又连夜赶到公阳,在当地地下党组织帮助下,找到当时正在公阳宿营的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
在两方努力下,9月上旬,80多名浙南红军游击队队员及粟裕率领挺进师指战员200多人分别前往葛藤湖,并在那里顺利会师,实现了浙南地区革命力量的整合,为省委把浙江革命的大后方和基本地区定在浙南奠定了基础。
梅山会议会址
浙南党组织
生死命运
大转折
几间木结构的瓦房,水泥地面,如果不是村民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是事关浙南党组织生死命运的红色基地,也是龙跃等首长住过的地方。
在梅山会议会址内,屋内挂着相关史实的介绍,横梁上还贴有“梅山革命根据地暨中共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旧址”的字幅,屋外院子内则立有一块纪念石碑。由于年久失修,房子看上去非常破旧。
据梅山村村民黄其飞介绍,1942年2月8日,设在温州城中的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被叛徒出卖,遭敌人破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华中局特派员刘英,在温州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5月18日在永康方岩就义。而同时,国民党温州地方当局已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清剿,很多党组织被破坏殆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浙南党组织的命运到了转折点,处于非常危急的时刻。
在“风雨如磐、人心浮动”的危急情况下,浙江省委常委、特委书记龙跃转移到梅山长湾与郑海啸等人会合,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小房子内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浙南党组织今后怎么办,会议整整开了一星期。
经过反复激烈讨论,会议最后形成一致认识,强调不能因刘英同志被捕、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就悲观绝望,也不能因为与上级失去联系而束手无策,决定在农村坚持革命,决不能离开农村根据地,必须紧紧地团结起来,克服困难,坚持斗争,竭力打开新的局面。
浙南游击纵队纪念馆
书写浙南
革命斗争
辉煌篇章
在海拔约800米的高楼镇桂峰社区河上垟村,建有一栋7间两层楼高的建筑。它是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的旧址——浙南游击纵队纪念馆。馆内详细记录了中共浙南特委机关和浙南游击纵队的革命斗争史,并展有当年用过的办公桌椅、枪支弹炮以及生活用品实物。
“当时,国民党在这里实行大围剿,村民王修进被敌人连砍了20多刀,仍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了。”纪念馆讲解员张维通告诉记者,1948年11月21日,国民党抓了包括村民王修进在内的25名村民,对他们实施恐吓、逼供,企望村民供出地下党人所在,但村民丝毫不畏惧,始终没有供出任何信息。
王修进牺牲的第4天,即1948年11月25日,浙南游击纵队在板寮宣布成立。经中共闽浙赣区(省)委批准,龙跃任中浙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浙南游击纵队下属3个支队、1个独立大队和1个警卫大队,同县区武装和民兵组织三位一体,形成三结合的军事体系,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纪念馆内,一张解放浙南全境示意图,标明了解放浙南的一次次激烈战斗。张维通介绍,三条石战役是浙南游击纵队在瑞安发生的较大战役之一。当时,中共浙南特委第九次扩大会议刚刚结束。国民党自卫队突然来到桂峰村偷袭,遭到了游击纵队严厉反击,三条石战役取得胜利。
上安山战役地址
击溃敌军摆脱重围
“上安山战斗就发生我们村后面的山头上。”马屿镇上安村党支书彭孔喜说,因为山顶有两个山头,山头之间由马鞍形的山坡相连,四通八达,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彭孔喜说,他经常听村里的老党员述说当年上安山上的那场战役。1949年3月10日,平阳县第十区队和数千民兵在平阳北港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战斗,上级组织派兵增援平阳的同时,要求南区区委配合,部队开赴南区伺机歼敌。3月15日,瑞安县委警卫队、武工组共80余人,翻山越岭来到顺泰霞村龙坞渡口,并渡过飞云江,驻扎在上洞山上的上洞寺内,后又转移至上安山半山腰的法清寺内隐蔽。
“上安山战斗发生在1949年3月18日。那天,大雾笼罩山头。凌晨时分,不断有情报传来:敌人已经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包围过来。当时军情非常急迫,是退是战?”彭孔喜说,最后部队领导决定,抢占制高点,沉着应战,伺机北撤。
一声令下,部队立即抢占马鞍形的两个高峰和凹坡,做好战斗准备。双方交火后,敌军凭借其强大火力掩护,交替向我阵地进攻,同时向我东边山脚靠近。
双方距离只有20多米了,在这关键时刻,我方士兵投掷的手榴弹把敌军连长的头盖骨给掀了。我军抓住时机,冲锋在前,把敌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顷刻间,敌军溃不成军。
此次战役,还涌现出一批以姜叶永为代表的优秀战士,用英勇善战摆脱了敌人的重围。彭孔喜说,如今每年清明期间,还会有人来到姜叶永烈士墓前,祭奠这段英勇历史。
市区玉海广场
和平解放
瑞安翻开
崭新一页
昨天,记者来到市民非常熟悉的市区玉海广场,这里如今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瑞安县城的大操场,也见证了瑞安县城的和平解放。曾在市党史办工作的退休老干部黄建一,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一段历史。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消息,让浙南大地群情激昂。浙南地委和浙南游击纵队立即做出“迅速解放温州和浙南全境”的决定。瑞安县城迎来了黎明前的曙光。
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和全面解放浙南全境,1949年3月9日至4月13日,中共浙南地委在瑞安县桂峰坳后村召开第十次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浙南七个月的工作总结和今后斗争任务》。5月,瑞安县委在桐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攻克陶山,陶山的攻克为瑞安解放扫清了障碍。
1949年5月5日和8日,在爱国进步人士林镜平创办的“镜平医院”里,中共瑞安县委先后两次在这里与国民党代表谈判,最终达成和平解放瑞安县城的协议。
黄建一介绍,5月9日晚20时,国民党在城区的军队,全部集中在瑞安大操场,士兵臂上扎白布条,枪支放在一边,等待浙南游击纵队接收。10日上午,天刚蒙蒙亮,东区1000多名民兵直奔县城,参与收缴国民党官兵武器。下午15时,县委书记郑嘉顺率领县委机关、警卫队主力,会同浙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进入瑞安城,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1949年5月10日成为瑞安永载史册的日子,瑞安县城终于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