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发微信、聊QQ,交流沟通方式多样化
老师上门家访真的过时了吗?
事件回放:
家长争论“家访还有必要吗”
市区某单位的黄女士和杨先生同一间办公室,两人的孩子都在读小学,平时颇有共同话题。近日两人却为“老师上门家访是否符合时宜”,在办公室里展开了激烈讨论。
黄女士认为,如果不实地家访,就不能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电话、微信等确实方便,但涉及具体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家长一般不太愿意透露。然而,这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
杨先生则表示,如果没有特别情况,老师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联系家长。他的女儿读小学,孩子的班主任曾家访过一次。“坦率地说,对于老师的来访,我感觉挺有压力的。”杨先生说,妻子开了一家小店,当老师通知要来家访后,妻子当天特地留在家里,把家里收拾了一下,并准备了一些糖果、饮料招待老师。“我们想知道孩子在校表现如何,或是老师认为有需要和家长沟通的,直接通过电话、微信就可以了,省时省力。”杨先生说。
记者调查:
传统家访几乎“失传”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班主任登门家访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话、短信。家长除了参加家长会能见到老师外,很少有机会与老师面对面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家访渐行渐远呢?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现在联系方式多样,电话、短信、QQ、微信等很便捷,传统的家访方式有点“落伍”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市区、马屿、莘塍的一些家长。大多数家长表示没有接待过老师的家访,少部分家长表示曾有老师“登门拜访”,那是由于孩子在学校成绩直线下降,老师上门来了解原因。
采访中,有家长坦言,上门家访没有必要,时下联系方式多样,老师高温天家访太辛苦。有家长认为,上门家访既给家长压力,生怕招待不好老师,又让孩子心里忐忑不安,所以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上门家访。
但也有家长表示,希望老师能在假期中挤出时间,到学生家里走一走,与家长、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沟通一次。
在学校看来,上门家访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在正常的课程安排之外,老师还需要挤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到学生家,可能还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
“传统的家访是好,但是老师承担的压力太大了。”市区一位小学老师坦言,上门家访有一定的限制因素。比如说,要做大量的事先准备,还要提前跟家长沟通。而现在老师不仅担任教学任务,而且要忙科研等各种业务。一个班按40名学生算,每人家里去一趟,还得挑时间,将占去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少家长不一定有时间配合家访。种种因素制约下,很多老师就会减少家访的次数。
也有老师表示,确实有少数家长对于老师家访存有一定心理负担,比如担心家庭情况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为如何招待老师花费心思等。
莘塍的一位老师说,前几年,学校要求老师必须上门家访,现在没有了。“家访中有时出现尴尬局面,也令老师‘却步’。”她透露,有一年学期末,她走访了几个学生家庭,但是遇到了不少尴尬。“一到学生家,还未聊上几句,家长就开始张罗饭菜,坚决要留我在家吃饭。临走时,家长还硬塞烟酒或红包等礼物。”
尽管家访存在一些局限,但其所特有的温情和直接性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支持。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仍然认为,传统的家访必不可少。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家访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能用网络、电话等取代的。
他们说:
用电话能解决就没必要去家里
市民王女士:平时,家长的手机上都能收到校讯通短信,告知孩子课外作业内容,孩子最近表现等等。孩子的班级也建了QQ群、微信群,不仅可以发布校方信息,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在上面互动交流,沟通十分方便。用电话能解决的事,没必要再去家里。
家访也要与时俱进
市民曾先生:在我看来,家访应该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特色”。要不要到学生家里家访,需要征得家长和学生的同意。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愿意老师到家里来的。毕竟要特意留出一个时间段,而且还要涉及待客之道等等。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管怎样,到学生家中家访,绝不能强求,需要有一个沟通的过程。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也可以“校访”
市民余女士:参加学校家长会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会一散场,老师就会被家长们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都想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更多有关自家孩子的信息。老师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太费时了,有需要的家长也可以和老师约时间“校访”。无论哪种形式,目的都是一样的。
嘉宾说:
传统的家访不能丢
安阳实验小学教师叶世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还没有手机和网络,座机电话也不普及,因此,家访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方式。但如今,通信便利,打电话、发短信或微信、聊QQ,都能促进家长和老师的沟通,相对而言,家访当然少了。
“电子家访”有很多优势,很多小事情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不会耽误家长和老师的工作。新的沟通形式取代了部分传统家访的功能,但传统的家访不能丢,“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必不可少。
尽管传统家访会给老师增添不少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家访的确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对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有很大帮助。家访也更容易让家长包括学生本人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心和关爱,是一种深度的感情交流。当班主任叩开学生的家门时,面对老师的拜访,孩子与家人的感受一定是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显然是电话或QQ无法传递的。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以,家长和老师、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记者 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