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意外滑倒、游玩时不慎受伤
消费中的意外要小心
■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曹高成
喝酒后意外滑倒、被突然爆炸的啤酒瓶扎伤、游玩时不慎受伤破了相……近来,“消费意外”屡屡发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理了多起类似纠纷。该局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消费安全。
案例1:安全防护未到位,姑娘脸上缝7针
上个月,27岁的黄小姐在飞云某农家乐玩卡丁车项目时,不慎翻车脸部受伤,就医后共缝了7针。伤口虽不大,但伤在脸上急坏了全家人。
农家乐卡丁车项目负责人称,黄小姐受伤确属他们未完全尽到安全防护责任,愿意对此事负责,并一次性赔偿黄小姐1万元。但黄小姐称已到上海整形医院检查并提供诊断证明,被告知仅整形手术和医药费就需3万多元。外加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费用,她要求对方赔偿4万元。
因双方对赔偿金额各持己见,虽经市场监管部门多次调解,双方至今仍然僵持不下。
案例2:酒后意外滑一跤,具体责任难分清
今年4月底,在瑞打工的20岁安徽籍陈某和朋友在飞云宋家埭村一餐馆就餐,酒过三巡后,陈某去洗手间,因洗手间地滑,摔了一跤,右脚踝处骨折。虽然餐馆负责人及时叫来救护车将陈某送至医院,陈某也无大碍,但面对6000多元的手术费和医药费双方都犯了难。陈某称其受伤是因洗手间地面湿滑所致,餐馆要负全责;餐馆负责人则称陈某摔倒是因过量饮酒所致。
调解人员表示,作为经营者一方,应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陈某酒后大意,自身也存在过失。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餐馆一方同意赔偿陈某医药费3000元。
案例3:酒瓶爆炸划伤手,供应商赔了近万元
炎炎夏日,来一杯冰镇啤酒再惬意不过了。但是对于新居民侯女士来说,一年前发生的啤酒爆炸一幕至今心有余悸。去年7月底,她在飞云街道横河村一间便利店购买了一箱某品牌啤酒,回家后将啤酒放进冰箱时,其中一瓶啤酒突然爆炸,炸飞的玻璃碎片顺着侯女士左手小手臂划出一道口子。经诊治,她的手臂共缝了13针。医生还嘱咐,因伤口过大,恢复期间要注意休养,防止渐渐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一大笔医药费和伤愈期间的误工费让侯女士全家发了愁。最终,经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调解,该啤酒供应商代表与侯女士达成协议:由供应商一次性赔偿医药费3147元、误工费4275元、路费等其他补偿1980元,三项合计9402元。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经营者,应该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经营场所、服务设施、物品放置等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同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服务人员也应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消费环境。
作为消费者,不管是消费购物还是接受服务,自身的谨慎小心也不可忽视,毕竟,一旦出了意外,再多的赔偿也比不上自身的安全和健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