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骤雨急夜,这是温暖的家
■记者 金汝 黄君君 黄丽云 缪星象 林长凯/文 孙凛 庄颖昶 通讯员 林明铎/图
每逢台风来临前,受灾人员安置情况,都备受外界关注。台风“灿鸿”侵袭期间,为做好市民尤其是老房、危房居民的安置工作,我市共设了100个避灾场点。昨天,本报记者随机去往5处避灾点,看看“灿鸿”来袭前,这里的避灾工作是否已经到位,避灾群众生活的好不。
凤翔社区避灾点:食物很充足,感觉不害怕
昨晚18时许,记者在高楼镇凤翔社区大华村晚年宫避灾点看到,飞云江绿道滩脚堰坝工程建设单位的32名施工人员已转移此处,他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聊天,也有的在用笔记本上网,一切都显得轻松自在。从7月10日下午起,他们停止工程施工,被安置到大华村晚年宫避风。
24岁的盛寿林是该工程的一名技术人员,来自江西景德镇。他说:“确切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亲身体验台风,避灾点建筑很牢固,工作人员服务周到,食物又充足,感觉安全又温馨。”在场的很多人员都和盛寿林一样,平时都没见过台风,对台风的特点缺乏了解。为此,凤翔社区党委书记池晓敏在现场特别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麻痹大意,确保安全度过台风期。
湖岭下店村避灾点:村民看新闻,老人住“单间”
昨晚,记者来到湖岭镇潮基社区下店村办公楼,这里是下店村避灾点所在地,晚上19时,已有10位村民在避灾点看新闻,关注台风动向。
67岁的张永权是下店村人,他家的三层楼建成已有30多年,是砖土房,他觉得挺不安全。
“三天前,村干部就一直催,劝我早点过来避灾,但看天气总觉得没什么关系。”张永权说,直到昨日下午,村支书张权领和社区干部又来劝,他觉得实在不好意思这么麻烦大家,就和妻子一起过来了。
“一看地方挺大,还有电视看,不错。”张永权说。记者看到,下店村办公楼避灾点有4间单独的房间,二楼的大厅可以打地铺,能睡40多人。村支书张权领打开仓库,里面席子、被褥、应急手电等一应俱全。
“书记,你给我爸安排个好点的房间吧。”59岁的村民张秀印说,这次他除了自己躲避台风,还要带来94岁的父亲张云会老人过来避灾,“我爸腿脚不好,不肯过来避灾,村里就给老人家单独留了一个房间,等过一会儿就把老人接过来。”
东丰社区避灾点:老乡同避灾,氛围很温馨
昨日1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东丰社区凤山巷的避灾点,当晚,这里有8位新居民在此休息。避灾点设置在二楼,里面灯火通明。记者来到时,前来避灾的人员正在打牌。
“我今年刚来瑞安,老家在河南,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台风,听着特别害怕!”已铺好被褥的郭女士说,当社区干部动员她去避灾点时,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现在可以安心地见识台风了!”郭女士还开着玩笑说。
与郭女士不一样,同样来自河南的周文喜已见识过多次瑞安的台风了,“真正台风来临时,真的挺可怕的,感觉房子在左右摇晃,整晚都要提心吊胆,就怕什么时候房子支撑不住,倒下了!来到避灾点,就可以睡个安心觉了!”他说。
“这里给我们准备了泡面、热水和被铺,我们只需要过来就能安心入住。”旁边的李小雨女士接过话茬说,“工作人员还特别贴心,地面上先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毯子,再铺上席子,这样就会软乎一些了。而且我们都是在附近上班,也不会因为住的地方有变,而有所不便。”
据了解,该处避灾点的8人均是河南人,因为都是老乡,都是熟识的,这让避灾点中的氛围更温馨融洽。
北麂小学避灾点:物资已备齐,待村民来休息
昨日下午,北麂岛渔船避风港外,波浪滔天,避风港里60多艘渔船静静地停放着,趁着天气尚好,村民在码头上整理渔具,避免被风雨吹走。
“广大村民,由于台风可能正面袭击,请今天晚上到避灾点,确保安全。”伴着呼呼的大风声,北麂岛上的村庄广播在重复播放让村民前往避灾点避灾的消息。村民所要前往的避灾点在北麂小学,该避灾点可以容纳300人前来避灾。
“现在已经有五六个人在避灾点了,晚上还会有人陆续过来。”北麂电信所工作工作人员王孔多说,北麂社区的工作人员已在避灾点准备了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教室地板也都收拾干净,一些前来避灾的村民可就地铺凉席,安心休息。
莘塍避灾中心:
避灾人员
生活很休闲
昨晚21时30分许,莘塍街道避灾中心已安置300多名群众。记者看到,在一楼会议室和走廊的地面,铺满了席子,前来避灾的人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打扑克、玩手机。而街道工作人员正在分发矿泉水、方便面等抗台物资。
来自安徽的张纪林在莘塍一建筑工地务工,平时一家4口住在工地的临时彩钢棚屋内。这是他们一家首次直面台风。“听说这次台风蛮大,我心里有点小紧张。街道工作人员来劝说转移,我就赶紧带着老婆、孩子到避灾中心了。”张纪林说,他有11名工友也转移到了避灾中心。
来自四川的务工者唐明成来瑞安已十多年,说起台风,是一脸“淡定”。“前年‘菲特’台风来的时候,我被转移到瑞安火车站。今年‘灿鸿’来了,我们又来到避灾中心,外面风雨再大都不怕。”唐明成说,避灾中心很安全,还免费供应开水和方便面。
据莘塍街道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彭维胤介绍,避灾中心一楼面积约1000平方米,可以安置400人左右,于7月10日下午14时起接收被转移人员。“避灾中心配置了发电机、手电筒、切割机、救生衣等应急设备,也储备了食物、热水等物资,满足被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莘塍街道下辖的莘塍社区、莘民社区、董田社区均启用避灾中心。截至昨日21时30分,莘塍避灾中心共安置300人左右。另外,仙甲村避灾点和莘塍三小共安置约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