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小立志参军,戎马生涯25载
池体开:“我把青春献给了部队!”

    从小立志参军,戎马生涯25载

    池体开:“我把青春献给了部队!”

    ■记者 陈绵绵

    老党员池体开今年81岁,在他身上,还能看到军人的那股精神气:身体硬朗,眼神刚毅。得知记者的来意,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21岁去当兵,在部队里整整待了25年……”

    在入伍之前,池老没有念过书,不识字,如今却每天都在家读书看报。他说,能识字、懂文化,都是在部队里培养的。

    “刚进部队,与妻子两地分居,只能通过书信保持联系。起初不会写信,家书都还是委托战友代笔的。”池体开说,在部队里,通过背条令,不认识的字请教战友,慢慢地便学会了一些汉字。在1958年,部队开展“扫盲”活动,弥补了他没上过学的遗憾。

    “语文的汉字学会了,认识了,可是数学的计算却不会。”当时已经在部队担任连长的池体开还负责给战士们上军事理论课,他说,因为不懂数学,理论课中涉及的数据、公式,他都会虚心地向上过学的战士们请教。

    回忆在部队的日子,池老有遗憾,也很感恩。他说在部队25年,因为纪律,不能常回家,他很遗憾没能见到3个孩子的出生,但部队对他的培养却让他受益终生。

    1980年,池体开结束了25年的戎马生涯,转业回乡,担任当时塘下区副区长,致力于塘下的建设发展。

    从少年先锋队到人民解放军

    池体开是鲍田前池村人(现前池已分成5个行政村),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他跟很多同龄孩子一样没钱上学,帮着家里饲养禽畜。

    在他十四五岁时,新中国成立,他参加了村里的少年先锋队,任务就是晚上蹲守在地主家里放哨。十七八岁时,到了可以申请加入民兵团的年龄,他便成了村里的基干民兵,每晚在滩涂边守海防,确保村民安全。“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大伙儿都很高兴,各个都争抢着为国为人民多做贡献。少年先锋队、基干民兵都是义务参加的,不拿一分报酬!”池体开老人说。

    1955年12月,池体开参军入伍。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53年,他就已经通过验兵,但父母“舍不得”,他没能去,但他内心却一直渴望当一名军人,为国效力。1955年,他终于如愿。“我上半年结婚,下半年就去参军了。”池体开老人说,1955年,在得到家人的赞同与支持后,他毅然踏上从军之路,25年的军旅生活由此开启。

    既然去当兵,就要当个好兵

    “既然选择当兵,就要当个好兵!”在部队里,他发扬了军人的刻苦精神,表现非常突出。入伍才1年时间,便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作为新兵,入党的机会是非常小的,当时领导还要传我谈话,要我背诵党章、党的权利义务等基本知识,那种紧张的心情现在还记得!”池体开老人回忆道。

    1956年入党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刻在他身上体现出来。“在部队,我的军事动作特别出色,还是部队里小有名气的‘神枪手’呢。”池体开老人告诉记者,凭借着过硬、扎实的军事成绩,他入伍一年便担任副班长,半年后又被提升为班长,紧接着又被提升为副排长、排长,1963年,又被提拔为副连长、连长;到了1970年,已经到了营长的军衔。

    池体开老人说,当时的部队条件非常艰苦,军事要求也特别严格。特别是在1964年期间,当时他们所在部队,由南京军区调遣来的郭兴福担任副团长。在军事训练方面,有“四个‘郭兴福’一部训练史”之说,训练要求之严,由此也可见一斑。当时还有一种说法,说部队有“3座大山”,这“3座大山”分别指掷手榴弹、单杠双杠和跑步跳高的严格任务要求。不过,池体开都扛了下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切的刻苦训练都是为国防做充分准备。”池体开老人说。

    “我把青春献给部队,部队也培养了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 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0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云江潮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池体开:“我把青春献给了部队!”
两个塘下“80后”合作开绘坊
瑞安日报 今日塘下·新塘下 00008 池体开:“我把青春献给了部队!” 2015-7-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