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法、听鼓词、打篮球……
缤纷文体活动点亮莘塍“夜生活”
■记者 金汝 通讯员 林明铎
入伏以来,连日的酷暑闷热,使部分市民对白天的外出望而却步。但一入夜,莘塍的街头巷尾就热闹起来。市民纷纷出门纳凉、散步、透气……组成了如今典型的夜生活形态。
这不,前晚天刚一黑,莘塍文体中心附近的灯光篮球场上,年轻人生龙活虎;下村莲花公园旁,鼓词艺人唱腔嘹亮;村头巷尾,舞蹈爱好者伴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市图书馆莘塍分馆内灯火通明,静坐阅读的身影随处可见……
近年来,莘塍街道通过整合文体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用有声有色的文体“盛宴”擦亮村民的“夜生活”。
记者从街道文化站获悉,该街道现有一座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分音乐室、舞蹈室、书报刊阅览室、羽毛球馆、多功能厅、综合办公室等,在下山根、营新、周田、和平、莘桥、下村、中村、周家桥等8个村(居)创建农家书屋,去年还建成莘塍文化礼堂、莘民文化礼堂、董田文化礼堂。
有了活动场所作平台,莘塍街道的文体活动如火如荼,目前累计成立书法协会、音乐协会、武术协会、象棋协会、莘美艺术团等民间文体团队近20支,拥有温州鼓词曲艺队、蔡建陶舞龙队两支有区域特色的文体队伍。
畅游书海“充电”忙
时间:18时50分许 地点:市图书馆莘塍分馆
市图书馆莘塍分馆位于莘塍街道文体中心3楼。该分馆于2013年11月14日免费对外开放,面积300余平方米,共有藏书约1.2万册。馆内整洁明亮,书架上的图书分门别类,有社会科学类、文史类、科普类、儿童图书类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同时,还设有电子阅览室,供读者查阅资料。
家住中村村的小学生林忆涵最喜欢阅读童话、名人故事等,经常到这里借书,每次接六七本,2周内读完。
妈妈张女士说,女儿喜欢看书,但家里和学校里没有那么多书,以前经常到瑞安图书馆借书,现在不用跑那么远了,出门走一段路就能借到想看的书。
该分馆管理员介绍,这几天天气炎热,晚上来看书的读者不少,既消暑,又长知识。
据悉,去年该馆图书借阅量超过3万册(次),在全市镇街图书分馆中名列前茅。
酣畅淋漓打篮球
时间:19时许 地点:莘塍新兴公园灯光球场
夕阳依依不舍地“躲”进地平线,将云朵染上一层层金色。新兴公园篮球场上已有不少球友,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场边聚集着许多观众,不时点评着球员的表现,有的人在场边跃跃欲试,等待上场机会。
19时20分许,天色渐渐昏暗,暑气慢慢消去,球场两侧的灯光亮起,篮球场上十分明亮。此时,球场边的球员、观众越来越多。由于场地数量有限,很多人要等20来分钟才能上场。因此一上场,他们便生龙活虎:快速的抢断、犀利的突破、一气呵成的三步上篮……
家住莘塍街道周田村的小蔡刚刚打完一场比赛,虽满头大汗,他却直呼过瘾。他在东山一家机械厂从事文案工作,晚上经常约三五球友到这里打篮球。他说,晚上没事,与其窝在家里吹空调、上网,或者下馆子喝啤酒,还不如叫上几个朋友,酣畅淋漓地打场篮球,那叫一个痛快。
平心静气练书法
时间:20时15分许 地点:莘塍社区办公楼
“看这个‘惟’字,中间的单人旁要写得长一些,两边要短一些,这样左右重量才能相近,字的重心才稳。”市硬笔书法协会志愿者对着台下近20名学生,仔细讲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的技巧。
同学们则仔细听老师的讲解,看老师亲笔示范,一笔一画临摹,反复练习,劲头十足。
市硬笔书法协会成立于2010年,于去年9月在莘塍文化礼堂设立培训基地。今年3月,莘塍街道莘塍社区将硬笔书法培训列入社区村官学堂的学习内容,邀请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于每周三晚上开展免费辅导,让社区、村居干部学习硬笔书法。每周六下午,学员自行学习、交流。目前,培训班有学员四五十人。
中村村委会主任蔡建义是学员之一,从开班至今,没落下一节课。由于社区干部临时有事,原定7月15日晚的书法培训提前到7月14日晚。
“晚上我正好有应酬,听说培训改期,急匆匆赶来了。”蔡建义说,以前别人夸他的字写得好看,但自我感觉只是“形美”,属于“自由体”,仔细听了硬笔书法老师的讲解后,才慢慢了解汉字的书写结构和内涵。
莘塍社区党委书记王章洲介绍,参加硬笔书法培训,丰富了村居干部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养成平心静气的性格,更好地处理村务。
银球飞舞暑气消
时间:19时30分许 地点:中村志愿消防队办公楼
中村志愿消防队办公楼3楼乒乓球室内,乒乓球爱好者手握球拍,正在全神贯注地比赛。小小的银球在球桌上跳跃着,时而迅如闪电,时而绵里藏针,时而刚中带柔……
据悉,乒乓球运动在莘塍中村颇受欢迎,莘塍乒乓球协会就坐落在中村志愿消防队办公楼,每天晚上19时到22时许,球室内一派热闹景象。乒乓球爱好者挥舞球拍,有的为了健身,有的为了减肥,有的为了放松心情。夏夜里,他们享受大汗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莘塍乒乓球协会现有会员60多人,多为中村村民,大多数经商。协会秘书长李金旺说:“夏天晚上天气热,别人出去喝啤酒解暑,我们打乒乓球解暑,不用担心啤酒肚,感觉更年轻了。”
闲坐细品鼓词韵
时间:20时35分 地点:莘塍下村莲花公园旁
刚一下车,韵味绵长的温州鼓词,早已从莲花公园里飘出来。当晚,词师蔡时荣演唱的是《汉刘秀逃难》。久远的故事,在唱词人的口中变得鲜活有趣、引人入胜。
记者在现场看到,词师有板有眼的唱腔,余音绕梁的旋律,吸引了300多名本地及周边村居的鼓词爱好者。他们将听众席坐得满满当当,听得如痴如醉。
67岁的李老伯19时许就赶来占座了。他说,家里有鼓词的碟片,但是远没有近距离听词师唱鼓词过瘾。
据悉,2012年2月24日,我市将第一个“文化良种”基地——温州鼓词演唱基地安置在莘塍街道下村村莲花公园,每个月邀请词师定期开展鼓词表演,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聆听民间曲艺,形成“政府买单,观(听)众免费欣赏” 曲艺惠民品牌。
市曲艺团副团长李志银说,他们每个月定期演出4场,已坚持了3年,培养了很多忠实的“粉丝”。一到演出时间,“粉丝”们就会相约一起听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