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个青少年创客培育基地
让“创意”从娃娃抓起
7月16日,市人大、政协、科技局相关领导在市文化宫“中国青少年创客培育智造工场”进行调研,观察体验3D打印机、参观飞鹰机器人成果展示教室……
“中国青少年创客培育智造工场”作为我市首个青少年创客培育基地,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赞赏。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重视传授知识,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如今,学校、社会、家长仍然把考分、文凭看得格外重要,但“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可见树立青少年的创新理念,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将成为今后中国教育的方向。
我市“中国青少年创客培育智造工场”无疑为培养和增强中小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地。据介绍,该培育基地将“快乐发明”课程引入课堂,启迪小“创客”们的奇妙想法,进而指导他们将想法转变成现实。
“三年中指导100多位学生在市级以上创新类大赛获奖,85项作品在正规报纸杂志上发表,600多项作品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任浩楠同学设计的新型理发围布专利以一万元的转让费成功转让。” “快乐发明”创始人任新年颇为自豪地说:“在这里,只要孩子有想法,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成为小‘创客’!”
目前,该基地定期开展纯公益性儿童“创客”培育课程。“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创意’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育孩子的创新意识。”任新年笑着说道。
相关链接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我国长期存在青少年创新思维乏力、创新成果转化困难的状况。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和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针对这一要求,中国教育学会于2014年8月批准设立中国教育学会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中心。为有效促进我国青少年发展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成果,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中心与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联合发起“青少年创客成长计划”。该计划以STEAM教育理念和TRIZ创新理论为指导,引导和支持广大中小学校及各类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工作场地,配备各种支持创意产品开发与制作的硬、软件资源,帮助那些热衷于创新的青少年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把创意的想法变成原型,进而转化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最终实现市场化。
(苏梦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