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孙克晓:一次援疆路 一生拜城情

    ■记者 陈丹丹

    2014年3月初,作为浙江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名援疆医生,市中医院中医药基层指导科科长孙克晓从东海之滨的瑞安,来到万里之外的西部边陲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在援疆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强化诊疗规范盘活当地中医药资源,只为将“健康”送到更多人身边;他手把手地将“绝活”传授给当地医生,只为给拜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

    6月中旬,孙克晓回到瑞安。回味这次援疆经历,他在援助中也收获着,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医生的使命感。

    中医药服务获当地患者认可

    穿上拜城县人民医院的白大褂,坐在拜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时,孙克晓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也心怀忐忑:在西部边疆地区开展中医工作,行得通吗?

    由于海拔较高,拜城的天气非常干燥,每个人初来乍到都会经历流鼻血、皮肤干痒脱皮等现象,但自然条件的艰苦,并没有磨灭孙克晓的工作激情。

    虽说拜城县人民医院的中医内科30年前就已成立,但近年来发展极为缓慢,甚至遭遇了诸多“瓶颈”:一方面,当地人对中医理疗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当地中医人才较为匮乏。

    很快,孙克晓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当地居民制定了一套特色中医诊疗服务,并取得良好疗效。

    一位当地妇女产后出现血虚、头晕的症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找到了孙克晓。半个多月的中药调理,患者感觉身体状态明显好转。

    一年多来,孙克晓总计为5000人次以上的患者看病治疗,同时多次下乡义诊,将中医药服务送到患者家门口。其中受益的,除了汉族人,还有不少当地的维吾尔族同胞。

    孙克晓说,很多当地人来看中医时都将信将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他会详细地介绍如何熬药、如何服药,以及服药期间如何忌口等注意事项。经过努力,工作慢慢有了起色,还有不少患者成了中医药的“忠实粉丝”。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尖兵

    作为援疆医生,孙克晓意识到,比单纯给患者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拜城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来到拜城后,孙克晓发现这里的中医科力量极为薄弱,只有一位尚在外地进修的人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其余7名中医科工作人员均不具资格。

    “提升当地的专业技术力量是援疆的当务之急,只有将现有的专业人员培养到位,才是真正的援疆。”因此,孙克晓提出“做好‘传帮带’,打造医疗队”的思路,让当地的中医医师能够不出疆就了解到最新的学术进展,学习到新的临床技术。

    过去,拜城县人民医院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极低,2013年全院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数为40人,仅2人通过。而2014年,在援疆医生的辅导下,44人参加,就有7人通过。

    令人欣慰的是,孙克晓所带的两名学生都通过了执业医师的资格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为今后的拜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全疆第一家援疆人才工作室——温州援疆医疗队人才工作室现已成立;由温州援疆指挥部资助200万元建立的“拜城县卫生培训中心”也于4月15日开始运行。目前,该培训中心已成为阿克苏地区硬件设施最先进的医疗培训中心之一,可针对拜城县的所有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拜城县的医疗业务水平。

    义诊

    [记者手记]

    结束援疆工作后,孙克晓仍不闲着。除了在市中医院每周坚持坐诊外,他还有一个“额外”工作——坚持每天运营微信公众号,他笑称这是一年多援疆工作的“延续”。

    记者打开孙克晓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温州援疆医疗队”,发现现在几乎每天他仍会发布4篇极为实用的有关医疗知识方面的文章。他说,这项工作会一直坚持下去,等到下一批援疆医生“接棒”。

    对孙克晓来说,援疆是一种经历、一种磨炼,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 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0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榕树谭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市民踊跃参与“不文明行为”征集活动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2 无标题 2015-7-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