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绿水青山建立
新型的伦理关系
■金 粟
山水治理带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10年间陈岙村集体资产实现了从负100万元到正8000万元的转变(详见本报7月20日第1版报道)。从这一巨大转变看出,陈岙村已然与当地的绿水青山建立了新型的伦理关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待人接物,平等友善,内存仁爱之心,外显礼让之行,人与人之间才能融洽相处,共同走向和谐社会。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认为,培植树木要尊重树木的本性,顺应树木生长的规律,这样,树木才能生长得又快又好又久。这是人与树之间的伦理关系,推而广之,说的就是人与物之间的伦理关系。
那么,人与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该是怎样的一种伦理关系呢?
“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写过一篇短文叫《像山那样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例子,因为狼吃鹿,人们理所当然地把枪口对准了狼,结果是狼越来越少,鹿越来越多,“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鹿)吃掉”,鹿也因为缺少食物而成群地死掉。利奥波德告诉我们,“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人类往往自高自大,以大自然的主宰者自居,完全忘记了“万物平等”的古训;人类往往自以为是,以自身的偏见与成见来看待山山水水,甚少站到大自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人类往往率性妄为,任意破坏山水,过度改造自然。
我们要与绿水青山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大自然自有其运行不息的规律,违背规律必遭报复,地震、海啸、干旱、洪水、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现象就是严重警告;其次要感恩自然,人类的一切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大自然,没有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人类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感恩之心,不可或缺;其三要善待自然,让绿水更绿,让青山更青。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是一种索取,我们不能“贪吃”,“靠”是一种依赖,我们永远离不开绿水青山的怀抱。陈岙将原本满是泥沙的小溪流治理成了碧绿澄澈的陈岙溪,造水堰坝、建自来水厂等,又实施青山白化治理,整理出坡地,开发建设排式别墅……凭着治理出来的山水资源,短短十年,陈岙从负债村变成了富裕村,就是与绿水青山建立新型伦理关系的一个典范。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就蕴涵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观念,只有善待绿水青山,才能享用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