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调查”的启示
■高振千
近日,媒体对2015年全国21省(市)的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一项问卷调查,其中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直到高中才有了大的变化,国家级示范性(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占比达到51.72%。近七成状元晚上11点后才睡,过半状元每天课外学习4至6小时,但89.66%的状元没参加过辅导班,他们更倾向主动学习。
无独有偶,据整理统计的2010年以来温州市19名高考状元就学经历,发现状元并非真的源自从小被送入“名校”精心培养。温州高考状元们的小学就学情况也与全国的惊人类似,19人中仅一人曾入读过温州市教育局直属小学,有六成的状元均来自县(市),有些只是就读小镇上的普通小学。19人中就读普通小学的比例为63.16%,入读普通初中的比例为36.84%,他们的好成绩和所就读的小学和初中则并无特别大关联。
这两个刚刚出炉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许多人对于学霸的印象,原来这些状元们并不是一路上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而迈入好高中实现直达好大学目标的。这两个调查有全国数据的普遍现象,也有地方数据的个案例子,并且得到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小时候的“起步”并没有想象的重要,幼儿园、小学教育对于孩子的成绩其实影响不明显,家长不必为择校过于焦虑,保持“顺其自然”状态最好。
这让不少为送孩子上“名校”,想方设法买“学区房”的家长情何以堪?随着各地纷纷取消“择校”,家长想让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进“名校”,一般只能靠买“学区房”,难怪那些“学区房”被炒成“天价”。难怪诸多楼盘以“学区房”作噱头大肆做广告。进了“名校”就真的等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了吗?这两个调查佐证,答案是否定的。
在教育方面,当今除了“择校热”高烧不退之外,就是校内外的“辅导班”遍地开花,节假日尤甚。不少人看准了这市场商机,有的全身投入,有的不惜辞职“下海”,有的冒着受处分的危险,借机办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见人家的孩子频繁出入“辅导班”,许多家长不淡定坐不住了,盲目地跟风、攀比,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一致催热了“辅导班”的费用和人气。“辅导班”的辅导苦了孩子不说,有没有用、有多少作用,这么多高考“状元”们的不屑态度和选择,是不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状元们学习能力确有过人之处,这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态度、习惯和天分。面对这个“高考状元调查”,那些热衷于为孩子“择校”和“辅导”尽心尽力的家长是否有所醒悟?